《延安,我把你追寻》片断赏析之一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生质疑后——
  师:大家提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那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上网浏览,去寻找资料,解决心中的疑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待会儿进行交流。
  (生在网上浏览,不时和同桌小声商议着,教师巡视指导)
  “延河”一部分的交流:
  生:以前,我只是听说过延安,今天我终于有幸目睹了延河的图片,那宝塔山下静静流淌着的延河,那在暮色笼罩下的延河,还有那农耕归来的父女俩眼中那温顺的延河,给我的感觉,真的好美!真想去看一看延河,更想去听一听作者诗中所讲的延河叮咚的流水声。
  生:我也看了延河这一部分,知道了延河从延安流过,它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我想,作者文中说的“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可以理解为是在追寻人们当年在延安度过的革命的日子。
  “枣园”一部分的交流:
  生:枣园在延安很有代表性,因为它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我们前几天学了毛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我现在从资料中了解到,原来它就是在枣园这写的。
  生:园中有棵梨树,开满梨花,看到这,我好像隐隐闻到阵阵梨花的清香。
  生:毛主席等革命领导人一定在这做了不少事。
  师:是啊,他曾在延安从事了许多革命活动。
  “南泥湾”一部分的交流:
  生:南泥湾原是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生:我从网上了解到,南泥湾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后,进行大生产运动,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使这牛羊遍地。
  师:作者追寻的,其实就是那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杨家岭”一部分的交流:
  生:我来介绍杨家岭,杨家岭跟延河、枣园、南泥湾一样,也是作者追寻的地方,这里本来是个小山村,后来,这里展开了整风运动,召开了第七次全国党代会,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就有名了。
  生:我还从一本书上看到,毛主席就是在这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生:根据同学们的介绍,可以想象,就是因为杨家岭这地方当年有许多党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领导大家从事革命活动,所以作者要追寻。
  师小结:在这一节中,作者连用了四个“追寻你”,追寻~,追寻~,追寻~,追寻~,其实是在追寻~
  对第一小节的交流:
  生:看了网上有关延安的介绍,我知道了诗中第一节的意思,作者是把对延安精神的追寻比作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生:在这里,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所追寻的延安,实际上是追寻延安精神,那种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延安精神。
  生:作者把自己当作燕子,当作小树,可以看出他对延安这一革命圣地深深的眷恋。
  师:能不能把你体会到的有感情地读出来。
  师小结:诗中一、二两节正是写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这节诗所包含的意思体会体会。像——(齐)……
  对三、四两节的交流:
  生:在“延安新貌”这一模块中,我看到了延安的新形象:有延安飞机场、火车站等现化设施,还从“强大祖国”的模块中看到了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宇宙飞船被送上了天,从而,我能够体会诗中这样几句话,我愿意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生:网上有关宝塔山的图片和介绍,它给我的印象是高耸入云、顶天立地,这不正像延安人民那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吗?所以文中说“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生:但是,一些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如破旧的茅屋、老牛破车却要永远告别,毫不犹豫地丢掉。
  师:找找这两节中,有哪些诗句的意思是相同的?~
  师:这些诗句鲜明对照、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革命精神要发扬。
  生齐读三、四两节。
  对五、六两节的总结:
  师:大家在网上看了不少资料,同时也听了许多同学的交流,请设想一下,如果反过来说,假如一旦失去了延安精神,那就会怎么样?(齐)
  所以,作者要~~。一齐把最后一节读一下。

  【评析】
   课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到网上下载了有关资料,然后用网页的形式,为学生制作了一个课件,当作学生学习本课的资料库;课上,主要是学生自学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课文进行理解,然后在班内交流;课后,再围绕这一内容开展一些小活动。从课堂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学习形式颇感兴趣,学习效果也好。许是因为资料库中也介绍得较为详实,所以学生在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时,能滔滔而谈,理解得也较透彻,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正体现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高质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