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综合资料之三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2.生字和词语卡片,录像或电影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课文处理。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读懂,因此,处理课文时不要太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重点是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三次谈话。要引导学生仔细朗读、品味谈话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品质。要特别注意,教学时不能仅仅抓人物的品质,而忽视人物的形象,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让毛主席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丰满起来。
  ②课文处理要关注读与写的结合,注意作者的表现方法,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的三次谈话,实际上记叙的是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还要让学生明白,叙述事件除了要注意顺序以外,对事件的选择也很重要,要围绕自己表现的人物,选取典型的事件,在事件的叙述中注意细节的描写。
  (2)教学思路。教学的设计要从整体入手,突出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选择阅读的入手点:一是抓人物,课文中主要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哪些事情;二是抓事件,课文主要讲述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能够说明什么问题;三是抓谈话,课文主要写了毛主席与哪些人的谈话,从谈话的内容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结合单元的主题来看,建议教学从抓事件入手。因为课文不仅从谈话中表现毛主席热爱人民、平等待人,而且这一品质也从他请乡亲回来、拿茶叶和推碾子的行为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表现。

  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忆脑海中主席形象。
  可以从课题入手,先板书“毛主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认识和了解,再板书“在花山”,完整读课题后,教师深情导入: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些事情呢?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在花山的表现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②整体把握,感知事件。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课文较长,可以提示学生快速阅读。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情,找出课文叙述这些事情的起止地方,做上记号,把事件概括地批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
  课文主要叙述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毛主席请乡亲们回到花椒树下碾米;
  第二件事:毛主席让警卫员给乡亲们沏茶喝;
  第三件事:毛主席帮母女俩推碾子。
  ③重点细读,品味主席对人民的深情。
  首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接下来互相交流所画的句子,讨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体会;最后,在班级展开交流。
  下面的五处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第一处: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了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都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毛主席的话里说了几层意思?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的什么品质?要让学生认识到毛主席体察民情,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崇高精神。)
  第二处:毛主席说:“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不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群众与革命军队之间的什么关系?最后一句话表现出毛主席的什么风范?要让学生看到毛主席将自己看做是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一切与人平等,从不需要特殊照顾的伟人风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第三处: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从这处细节描写中,可以体会到警卫员的什么感情?要让学生认识到,警卫员是被毛主席的高尚人格所感动,这与他平常向主席敬礼不同,更充满了对主席的敬意。)
  第四处: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面。”毛主席推着碾棍,爽朗地笑着:“是吗?在哪儿?想想看。”(这位老人真见过毛主席吗?毛主席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呢?要让学生明白,老人其实没有见过毛主席,但又似曾相识,说明毛主席时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中;而毛主席的回答,更体现了他的幽默风趣,与人民群众亲如家人的深情。)
  第五处:碾盘上的玉米,在碾子的碾压下,散发出淡淡的米香,伴随着毛主席和乡亲们亲切的谈话声,飘向小溪,飘向山峦,飘向好远好远的地方。(从这一处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到对毛主席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在引导学生体会上述五处句子时,要把体会和朗读结合起来。做到在默读中体会,用朗读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表达情感
  ④玩味细节,丰富主席高大形象。
  课文在叙述事件时,有很多的细节值得引导学生玩味。如毛主席与警卫员和乡亲们交流谈话的细节,乡亲们与警卫员谈话的细节,毛主席推碾子的细节,等等,每一处都表现了毛主席对人民的关心和爱护,表现了毛主席与人民平等相处的美好品质。
  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以后,可以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进行朗读,展开想象,在朗读和想象中,让毛主席的形象在自己的脑海中丰满起来。
  ⑤深情朗读,表达对主席的敬意。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自由朗读,读出感情。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或指名读,或接替读,或分角色读,或齐读,将朗读落到实处。最后,可全班齐读课文结尾的一段。
  ⑥回顾阅读,揣摩课文表达方法。
  可以启发学生:读完了课文,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对文章的欣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思考:课文所叙述的三件事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你从本文中还领悟到了哪些表达的方法?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小结。
  2.积累内化。
  (1)把读课文后获得的启迪或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旁,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本上。
  (2)把文中新出现的词语抄写在“自选词句”栏中。
  3.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练写课后的13个生字。进入六年级以后,要求写的字在笔画和结构上渐渐复杂起来,教师不能放弃对写字的指导。要重视写字的训练,坚持强调良好写字习惯(如用钢笔写字、文面整洁、字写得工整等)的养成。本课的写字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写好“肃”、“貌”、“蔬”、“熬”、“瓷”等笔画复杂的字。
  (2)抄写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3)小练笔。
  如果你准备写一个人,想一想,你打算用哪些事件来表现这个人物。请完成下面的提纲:
  要写的人:_________________
  想表现他(她)的什么:_____________
  准备用哪些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有兴趣,就把它写成完整的作文
  4.实践活动。
  (1)课外阅读毛主席的其他故事。
  (2)选取课文中的某一个场面,编成小品演一演。

  资料

  〔花山〕
   河北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美丽小山村。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而后,在西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被编成了歌儿,为人们所传唱。

  〔毛主席与张冀新的故事〕
   毛主席来到花山后,当时张冀新刚满18岁,在花山小学当教师。他就是花山村人。主席来之前,村里开了会,说民运工作组首长要来这里住几天,要保密,任何人不准走漏风声。首长要住在张冀新家后排的张德山家,于是后排的几家人都将房子腾了出来,挪到前排,几家人挤在一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