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之有序授之以法——高年级词语教学例谈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案例]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趿拉”一词后。)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呢?
  生:tā la。
  师:你读得很对!“趿”这个字很容易读错。现在大家一起读上三遍。
  师:谁知道“趿拉”是什么意思呢?
  (全班竟没有一个人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不懂这个词的意思。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词。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方法可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呢?
  生:查字典,问同学,请教老师……
  师:办法还真不少啊!但这些都宜在课前预习时用。还有更直接一点的方法吗?
  生:我觉得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学习。
  师:好办法!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试试。大家先找出含有“趿拉”一词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再联系它前后的句子看看能不能理解“趿拉”的意思。
  (学生自读思考后有一半学生举了手。)
  师:看来已经有部分同学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弄明白了“趿拉”的意思。这非常好。但老师更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掌握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接受老师的“指导”,并给大家作示范呢?
  (一位学生怯生生地站了起来。)
  师:好样的!你先把含有“趿拉”的句子读一读。
  生: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上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师:好!“趿拉着拖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生:就是穿着一双拖鞋。
  师:对!要表达这个意思还可以把“趿拉”换成什么词呢?
  生:套着,拖着……
  师:那把原句中的“趿拉”改成“穿”好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
  生:一是因为拖鞋没有后跟,不像皮鞋或运动鞋那样规矩;二是因为爱因斯坦是很随意地穿着拖鞋。
  师:哦,那“趿拉”是什么意思呢?
  生:“趿拉”就是很随意地穿着或拖着。
  师:爱因斯坦“趿拉”着拖鞋这一细节能说明什么呢?
  生:爱因斯坦一点儿也不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
  师:太好啦!你已经自己把这个词的意思弄明白了。祝贺你!
  生(开心地):谢谢老师!

  [教后反思]
  “趿拉”一词出自苏教版第十一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趿拉”一词,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的性格,更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的伟大。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已经不是理解词语,但某个词语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产生影响时,教师就不能置之不理。上述教例中,教者就是针对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趿拉”的情况,在教学中即兴开展了以上词语教学,不仅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还引导学生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要教会学生通过理解典型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上述教例中,教者先引导学生明白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专门选择了一名“依然不会”的学生进行“手把手”和“面对面”的指导,既关注了教学引导的层次,更关注了学法指导的渗透,不仅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了“趿拉”的意思,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淡化词语教学。具体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教师把词语学习的任务完全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其结果往往是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常常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或即使完成了也仅仅是将搜集到的答案照抄一遍,并没有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及其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另一种情况是,教学中遇到词语障碍时,教师干脆就直接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以便使教学能流畅地进行,这样做的结果是时间一长学生就习惯了教师的讲解,以至于懒得去动脑思考,当遇到含义丰富的词语时就容易“囫囵吞枣”。
  因此,笔者以为词语教学绝不能因为年级的“升高”而被“束之高阁”,不管年级高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注重词语教学,加强词语训练。此外,词语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外,还应围绕关键词进行一些必要的朗读、说话、感悟、想象等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以便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