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综合资料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快乐读书屋 四   诗 二 首
             望 大 陆

  教材说明

  〔解题〕
  《望大陆》是于右任先生的一首绝唱,诗以“骚体”为样,反映出老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钟情。最后一句“国有殇”是借用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表达自己以身许国的深深爱国情怀,也表现出凝望苍茫大地、归期无日的深切悲痛。诗歌中表现出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也表现出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绪,更感痛彻骨髓的是他终于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旧亲人相见。这首诗也道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心声。《望大陆》作于1962年1月24日作者病重期间。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无比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与感伤,会引起海峡两岸所有炎黄子孙深深的共鸣。整首诗晓畅如话,纯以真情感人,长短结合,多用“兮”字的古风诗体,更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这首《望大陆》,确是一首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

  〔结构分析〕
  全诗共6句,可分成三节。
  第一节(前两句),写望不见大陆,只有痛哭。
  第二节(中两句),写望不见故乡,永不能忘。
  第三节(末两句),写诗人无奈的慨叹。

  〔语意理解〕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由于人为的政治原因,一湾浅浅的海峡把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阻断。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国民党元老之一,临死仍然看不到祖国的和平统一,盼不到同胞骨肉的团聚,唯求被葬在高山以回望故乡,这该是何等的令人哀伤!而山高水长,大陆遥不可望,只有对天恸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既然无缘归去,那在“我”死后就葬在高山之巅,好让“我”永久能望见大陆。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词句,真有“生既不能兮,死也要为之”的气概。因此,温家宝总理曾在极其庄严的场合,以极沉重的心情把它吟诵出来。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如果说前面两句重点是对祖国不能统一的慨叹,那么这两句主要表达的是诗人有家难回,骨肉不能相见的感伤。自去台湾,抛妻别子,从此天各一方,而到死竟然连遥遥相望都不能够,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又怎能无动于衷?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诗人无奈的慨叹:苍苍群山,茫茫旷野,我何时才能跨越你,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大陆,见到那魂牵梦萦的故乡与亲人啊!没有人能够做出回答。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噙满泪水的双眸,仿佛听到诗人那令人心碎的恸哭!

  〔写作特点〕
  1.晓畅如话,纯以真情感人。
  2.长短结合,多用“兮”字的古风诗体,更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

                          乡  愁

  教材说明

  〔解题〕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语意理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

  〔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新生字“兮”。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这两首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诗人的有关资料。
  2.了解这两首诗的相关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1.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作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大陆去台湾的。诗歌深情地表达了台湾游子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教学前,要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充分铺垫,引导学生了解两位诗人于右任、余光中的生平,了解台湾与大陆骨肉分离的历史,了解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热望。只有做了充分的铺垫,学生方能体会《望大陆》《乡愁》中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结。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并把诗中蕴涵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学习策略。
  第一步,读熟诗句。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第二步,读懂诗意。两首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学生可对照诗后注释,结合课外查找的资料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也可以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第三步,体会诗情。“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起来很直白,仿佛只是在通过对母亲、妻子的思念表达乡愁,可是这份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语),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句,想画面、悟情感,走进诗人的心中,感受所有台湾同胞的漂泊无根之痛与热切的回归之心。
  相较缠绵低回的《乡愁》而言,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则血流涌注,情激山河。这首千古绝唱,曾令无数中华儿女裂腹恸心。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让文字变成画面甚至故事情节,体会诗人的情怀。
上一篇:清炒小螺蛳     下一篇:《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