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综合资料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0 诗二首
              囚  歌

  教材说明

  〔解题〕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效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结构分析〕
  这首诗很短小。全诗共10句,分为三节。
  第一节(前三句),写反动派诱惑革命者以尊严换“自由”。
  第二节(中间三句),写诗人高傲地拒绝敌人。
  第三节(后四句),写出诗人不怕牺牲,追求自由的理想和信念。

  〔语意理解〕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方面,反动当局绝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己的法则。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法与之结合。牢狱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弱者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囚歌》的结尾,慷慨而悲壮。写出诗人不怕牺牲,以坚定的信念去追求自由的理想!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使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理想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4.会写本课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释题,介绍作者
  a.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b.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b.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c.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3)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a.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b.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c.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①(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d.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力求达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感受诗歌内容。)
  2.积累内化。
  背诵诗歌
  3.识字写字。
  认识要求会认的字。
  4.练习。
  书写生字,背诵诗歌

  资料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 原名叶洵,字希夷,广东省惠阳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军长。
  早期生涯
  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
  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9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福建漳州加入粤军,并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0年,孙中山命令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一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同年10月就任工兵营副营长。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期间
  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旋调任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
  1926年5月,率部北伐,担任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讨伐吴佩孚。6月5日,独立团经过两天的战斗,攻占湖南攸县城,7月20日攻占浏阳。8月,攻占湖北咸宁汀泗桥。随后连克桃林铺、印斗山等地,8月30日占领贺胜桥。9月,率部围困武昌。10月10日,率部攻入武昌。叶因此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第四军也被称为“铁军”。
  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办公,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扩编或改编,叶挺被任命为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兼任第十一军副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