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让表达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文本表达的一个特点,韩莉莉老师的教学能抓住这一特点,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细节,妙用文本空白点,解读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同时发挥育人的作用。全课以“我”不放鱼和父亲要“放鱼”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为讨论焦点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平台,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课文详尽地描述了“我”钓鱼的过程和钓上鲈鱼后的心情变化,韩老师敢于大胆取舍教材,“以我可以不放鲈鱼的理由有哪些?”统领前半节课的教学,内容覆盖1至9自然段,抛弃旁枝末节的纠缠,让学生从文中提炼归纳有效信息。透过文本信息发现我不放鲈鱼的理由有不少,其一、联系课文前后的几个时间和对钓鱼过程的描写可以知道我钓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钓到这一条大鱼;其二,通过品读描写鲈鱼的句子感受鲈鱼大而美,使我和父亲都十分欣赏而舍不得放鱼;其三,联系周围环境描写可知我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钓到了鱼。让学生联系文本有关信息有条理地表述这三条理由恰是一次概括能力、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三条理由的阐述又是一次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寻找这三条理由的过程中,韩老师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显得水到渠成一样顺畅。
  这节课,韩老师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并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课文对父亲坚持要放鲈鱼的理由没有做详细阐述,且父亲的语言描写也非常简洁利落,突显父亲坚决要放鱼不容争辩的态度。韩老师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既是一次语言表达训练,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实践道德的不易,为理解启示的含义打下伏笔。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父亲的心理活动,有学生写到在规定面前父亲要为孩子做榜样的,也有学生写到父亲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不能违反规定等,但韩老师还应引导孩子关注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的动作表现,揣摩出父亲更符合当时实际的矛盾心理,在作出放鱼的决定之前,父亲起先也是欣赏着鲈鱼,可见他也喜欢鲈鱼,他放鲈鱼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第二次补白时候,应联系“我”的一次次争辩,父亲还是坚决把鲈鱼放了,在满足儿子要求和遵守规定之间,父亲作出选择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一次思维推理。两次书面表达既能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动作和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的阅读方法,还能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即文中的启示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