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诞生》综合资料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6 《二泉映月》的诞生

  教材说明

  〔解题〕
  本文讲述了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和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故事。

  〔结构分析〕
  本文讲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赞颂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他的音乐人生。全文共有1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阿炳从小喜爱大自然的音乐。
  第一层(第1自然段),简介“二泉”和阿炳。
  第二层(第2自然段),写阿炳从小喜爱大自然的音乐。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瞎子阿炳成了当地著名的二胡琴师。
  第一层(第3自然段),写阿炳苦练二胡。
  第二层(第4自然段),写阿炳成了瞎子。
  第三层(第5~7自然段),写阿炳成了当地著名的琴师。
  第三部分(第8~14自然段),写《二泉映月》的诞生。
  第一层(第8~9自然段),写阿炳被打伤,卧床不起。
  第二层(第10~14自然段),写《二泉映月》诞生了。

  〔语意理解〕
  “阿炳从小就喜爱大自然的音乐。山顶龙光塔上的鸟叫,观前百年大白果树上的蝉鸣,观后‘二泉’流水的淙淙,红色宫墙下秋虫的唧唧,都给了他很大的乐趣。……‘二泉’在月光下低低地歌唱。”
  鸟叫、蝉鸣、流水淙淙、虫儿唧唧、鸡啼、蛙声、草吟、泉唱……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只有对自然怀着真挚的热爱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只有对音乐有着天赋的敏感的人,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这段文字说明了阿炳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人,他有着极其敏锐的音乐感觉;他在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中陶冶长大,大自然的音乐是他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阿炳练二胡,胳膊经常肿疼得彻夜难眠。手指磨破了,揪心地痛,但他咬紧牙关,一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二胡。”
  二胡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琴筒用竹木做成,前端稍大,蒙蟒皮或蛇皮,有两根弦,声音低沉圆润。也叫南胡。“经常”、“彻夜难眠”、“咬紧牙关”、“一刻也不肯放下”说明了阿炳苦练二胡技艺,表现了他苦学苦练的韧性和对二胡演奏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与热爱。
  “夏天的夜里,银河已经西斜,他冒着露水,仍然坐在田野上谛(dì)听着鸟叫,谛听着蛙鸣,他在沉思;秋天的夜里,在清冷的月光下,他在沉思……”
  尽管过着流浪艺人的悲惨生活,但阿炳并没有潦倒。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使他暂时忘记了境遇的艰难,让他的心灵在广阔的田野和美丽的月光下自由畅想、飞翔……也许他在沉思,怎样才能用自己的琴将这美妙的天籁之声演绎出来?自然是他唯一的寄托,音乐是他唯一的安慰。卑微与贫寒却没有动摇他对自然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阿炳矢志不渝的倔强性格和对音乐、自然的强烈热爱。“谛听”,仔细地听。“褴褛”,(衣服)破烂。
  “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阿炳无限灵感,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感情,他的希望,他的理想,流淌在他的十指间,……有的唏嘘,有的叹息,有的流泪……”
  阿炳演奏的许多二胡曲都是自己编的,他的音乐灵感来自于天籁之声多年来对心灵的陶冶。在他的乐曲中,有他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有他的梦想和情感。他用琴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那些令人沉思、令人唏嘘、令人流泪、令人叹息的音乐,就是他的人生,阿炳的人生是一场音乐人生。他手中拉出的是自己的人生,在旧社会中却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啊!精湛,精深。流荡,流动,飘荡,唏嘘,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他抱着二胡,一次又一次地深情地抚摩着它。因为伤病,他已经很久没有拉二胡了。他感觉到惠山街上千万只眼睛在望着他,千万只耳朵在听着他。”
  贫病交加中,二胡是阿炳唯一的伙伴,二胡成了阿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炳的音乐是自己的,也是劳苦大众的,人们需要他的音乐,因为阿炳的音乐中有倾诉、有控诉、有情感、有希望、有梦想……它流淌在多少人的心坎上啊!
  “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惠山脚下,簇拥着阿炳走进了惠山观,密密匝匝地把阿炳围在‘天下第二泉’泉边的巨石上。”
  “四面八方”、“奔”、“簇拥”、“密密匝匝”、“围”,描写了阿炳伤病之后重操胡琴引发的盛况,表现了阿炳作为一个民间音乐家受人民欢迎的程度。可见阿炳的音乐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来自民间,在人民大众的心中引起了多么强烈的共鸣!它就是人们的心声,人们的梦,人们心灵的倾诉。密密匝匝,很稠密的样子。
  “阿炳颤抖着双手,在这春宵月下的‘二泉’边拉起了他的二胡。阿炳的二胡声,是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月色朦胧……却给予人们无限光明与希望……
  这段文字描写了《二泉映月》乐曲诞生的情景,从中看出《二泉映月》是阿炳的即兴之作,乐曲的主要风格是激越、悲愤和苍凉。激越,(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悲愤,痛苦愤怒。苍凉,凄凉。阿炳的音乐在诉说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同时也是在控诉一个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时代。然而在苍凉的乐曲中,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悲愤的控诉与不平,更有无限的光明、希望与梦想。

  〔写作特点〕
   1.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演绎民间音乐家阿炳的故事,情感饱满,激荡人心。
   2.通过阿炳的故事,赞美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音乐的不懈追求,歌颂了他激越苍凉,引人共鸣的音乐人生。
   3.语句优美,富有想象力,意境深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
   3.搜集有关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加深对《二泉映月》诞生过程的理解。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文中优美词句,背诵从“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阿炳及《二泉映月》相关资料,录音机、磁带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二泉映月》是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这首曲子是阿炳创作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关于阿炳及《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①创设情境。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指导学生用心倾听。
  ②学生汇报听乐曲后的感受。
  听到如此悠扬的二胡曲,同学们,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述说听到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的二胡声后的感受。)
  ③激情引趣。
  这位苦难的艺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名曲呢?打开书,用心去读。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探究《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诞生的经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后正字音。
  学生交流汇报易读错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要适时点拨。
  如:“颤抖”中的“颤”字是多音字,学生不仅要读准该字在本课中的读音,还应掌握另一个读音并会组词。生字“浸”读jìn,学生容易错读成qǐn。生字“弦”读xián,学生容易错读成xuán等。
  学生有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指导其联系上下文理解。
  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诞生的经过。
  (4)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谈通读全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总的感受:1.阿炳经历坎坷;2.阿炳对音乐有着执著的爱。)
  ①细读深究,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
  细读课文,重点讨论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画出体现阿炳经历坎坷的词句,再交流汇报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在讨论时,重点理解以下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