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诞生》综合资料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阿炳学拉二胡的事被老道士知道了。老道士把他赶出了山门。不久,他患了严重眼疾,又没钱医治,眼睛最终瞎了,人们叫他‘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在街头流浪,靠拉二胡讨饭度日”。
  “这天夜里,富豪派人把阿炳打得遍体鳞伤。”
  “正值深秋,阿炳住在一间破草屋里,卧床不起。从早到晚,除了几个穷家小户的好心人给他送来薄粥,一个乡下老医生给他煎药敷伤外,陪伴阿炳的只有一把二胡。”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这些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创设语言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带入到70年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想象力,想象书中没有写到的阿炳所经历的苦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细读深究,体会阿炳对音乐执著的爱。
  过渡:阿炳虽然经历坎坷,但他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了与命运的抗争,它通过对音乐执著的爱抒发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从哪些地方看出阿炳对音乐有着执著的爱呢?
  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谈感悟理解,交流汇报学习心得体会。
  重点理解第2、3、5、6、10及第13自然段中的相关词句。
  ③朗读指导。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练习读的时间。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读出感情,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录音磁带或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境。
  读后师生评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⑸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再次播放录音磁带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在《二泉映月》优美的旋律中,教师总结(仅供参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设计):《二泉映月》的诞生,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经历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流的泪;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
  在音乐声中,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读,可以是师生合作读,也可以是齐读)从“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2.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从“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到文章结尾这部分课文。
  (2)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记一记。
  (3)找出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语句,抄一抄,记一记。
  (4)在自选词语中填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3.迁移练习。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2)按要求写出描写声音的词语。
  鸟声( )风声( )雨声( )钟声( )鼓声( )
  铃声( )枪声( )炮声( )机器声( )
  4.实践活动。
  搜集中外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故事,举办故事会。学生既准备故事内容,又搜集相应的创作曲目。通过故事会,既使学生被中外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故事所感染,又能欣赏优美的乐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资料

  〔音乐名家———阿炳〕
   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20多岁时,患了眼疾,父亲又死了,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们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才,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无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失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
   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实际能看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仓凉的情调。

  〔《听松》〕
   乐曲描写宋代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1、2、3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
   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经杨荫柳先生研究确认,这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的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哀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
   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
   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锣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锣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
   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名人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阿炳在1950年9月创作演奏的传世作品。它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国际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江泽民总书记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晚会上,江总书记还专门登台,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澳门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著名音乐家、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先生与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先生在听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录音后,对阿炳炉火纯青的二胡演奏技艺十分钦佩:“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观(guàn)〕 道观,道士聚居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道士〕 道教徒。
  〔清越〕 (声音)清脆悠扬。
  〔激荡〕 冲击使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