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时刻》教学参考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解题〕
  “最后的时刻”有多重含义,本义指这一刻在其他时间之后。本文使用曲笔的方法,用“最后的时刻”代替“临死前”或“牺牲前”的说法,体现作者对江姐的敬重和爱戴。本文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
  《红岩》,1961年出版。小说以人民解放战争向全国大进军为背景,着重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并同重庆城内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以及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相呼应。小说展现出敌人垂死前的极端凶残和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歌颂了在黎明前坚持斗争的革命者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高尚品德与革命精神,塑造了在特殊条件下坚持斗争的英雄群体。小说以磅礴的气势,悲壮的色彩,朴素真挚而又不乏哲理和诗情的语言,特别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激励和教育着广大读者,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誉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的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
  罗广斌,1924年生,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1949年大屠杀前,策反看守杨钦典,和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1967年“文革”中,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杨益言,1925年生,江苏武进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48年被捕,囚于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
  〔结构分析〕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本文共17个自然段,依场所变换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敌人去狱中提押江姐。
  第二部分(第2~16自然段),写江姐在狱中处理就义前的事情。依次写了江姐巧妙处理党的文件,认真整理自己的着装,与战友深情地话别三件事。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写江姐和其他遇难战友在赴刑场的路上。
  〔语意理解〕
  “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一句话极生动细腻地写出作为革命者的江姐那种职业的机敏、准确的判断与超常的沉稳。她“一听见”特务喊她的名字,马上敏捷地判断出自己牺牲的时刻到了。这是因为,她在参加革命时就已经有了牺牲的心理准备;还因为,长期的革命斗争,使她对敌人的凶残本性有深刻的了解,知道残杀革命者是敌人的“天职”。面对牺牲时刻的到来,她没有畏惧与悲戚,首先想到的是保守党的秘密,决不能让革命受些许的损失。她把文件“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多么机敏!接着写她认真地梳头,表现她大难临头却心静如止水的沉稳,这才是成熟的革命者!本句用对比法写江姐的动作,“一听见”、“跳下”,言其快;“不慌不忙”、“像平常”,言其慢。从正反两方面表现江姐在死亡面前的神态。快,早有预料,预料之中;慢,遇事不惊,笑对死亡。
  “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
  从这一段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中,我们能体悟到江姐的内心世界。她会这样想:死不足惜,为革命事业献身是神圣的,在看到胜利曙光时牺牲是快慰的;敌人酷刑拷打奈何不了我,只好杀害我,这是我斗争的胜利,所以,我走向刑场就是走上宣告敌人失败的庆典;所以,死,也要死得光明磊落,死得堂堂正正,死得神采飞扬,死得顶天立地,对得起革命者的称号。于是她有了上述一连串的动作。这些细节,不仅说明她有爱清洁的习惯,也映照出她高洁的人格,使江姐这个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
  “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
  这两句话简直就是就义前的精彩演讲。“要勇敢一些”,省略了主语“共产党员”或“革命者”。“勇敢”,在这里是不怕牺牲的意思。江姐先说“勇敢一些”,因为这是她最急于要说的话,是她这个小演讲的中心观点。第2句话是对前句的具体说明和论证。“脸不变色”,恐惧时脸会变白;“不变色”,就是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恐惧。“心不跳”,紧张害怕,心跳就会加速;不紧张害怕,心跳就会正常。这样说,更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临危不惧的品格。江姐说这一番话是在自我激励:决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也是在激励同志们: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此乃大节!
  “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
  牢门外等着江姐的是死亡。她走向牢门,是她迎着死亡走去。虽然这一去,生命将不存在,但为了革命而死,她无怨无悔。所以,她“大步”走,毫不畏葸迟疑。她走到门口停了下来,是害怕了吗?下面的话点出了她停下来的原因。看室内,看她熟悉的为之战斗的地方,那里有她并肩战斗的战友,那里有她浴血战斗的印迹,那里有她永志不忘的革命者的灵魂!她是留恋革命与同志啊!最后一句言其生活条件简陋、艰苦,说明敌人的凶残,毫无人性,烘托出革命者的崇高品格。
  〔写作特点〕
  1.悲壮的色调。
  本文写江姐就义前的情景。她是令人敬仰的女革命者,她的就义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应该伤感。但本文却不使人悲戚与压抑,而是在灵魂震颤中获得鼓舞的力量。热爱革命,热爱光明,那样沉稳机敏,那样大气凛然,胸怀坦荡,显露出真理培育出的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2.作者是带着饱满的激情来写这部作品的。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从容、视死如归,感受江姐热爱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爱戴之情。
  3.指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神情、行动、语言,去了解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4.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江姐面对牺牲的大义凛然、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貌。
  2.领悟用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解放战争时期或江姐的历史资料,有条件的可登录“血铸中华网”或“民族魂网”。
  2.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江姐的影视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关于教学的整体把握。课文以“最后的时刻”为题,具体地描了江姐在牺牲前的短暂时刻,她从容不迫地整理行装,与牢房的同志们告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革命者的坚强本色。课文集中笔墨刻画了江姐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同时也注意了对难友们言行的侧面描写,烘托出江姐高大丰满的形象。课文的内容好懂,革命者的崇高气节与精神潜藏于朴实的语言之间,因此,教学时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江姐的英雄形象。
  (2)课前准备。相关资料的搜集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为写读后感积累素材,因此教学本单元的课文要特别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本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解放战争的历史资料,在课后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江姐英雄故事方面的图文资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分类整理;还可激励学生课外阅读小说《红岩》。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烈火中永生》《江姐》,或者选取影片片段制成课件在课中播放;也可布置学生浏览有关网站,如“血铸中华”网站、“民族魂”网站,从中下载感兴趣的资料,在电脑中分类建立文件夹保存下来;教师也可借助相关网络资源,建立本课学习的校园网络平台,探索尝试学生、教师、文本、网络四者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交流资料,只应是帮助理解,促进思考,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不能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占用学生过多理解的时间。在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激励。
  (3)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可以和学生展开谈话,回顾我们所了解的战争年代中涌现出的各个英雄人物,引出江姐,简要介绍江姐,在谈话中揭示课题。
  ②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边默读课文,边画出使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上适当批注。
  ③精读课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的,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自己有所触动的段落和语句,边读边感悟,可以参考以下环节:
  第一步,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江姐神情、行动和语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二步,品读课文。学生结合自己的勾画与批注交流,然后抓住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品读。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指导:“她不慌不忙”、“像平常一样”、“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江姐知道这是她最后的时刻吗?在我们看似平常的表现中隐藏着江姐的哪些感情和思想?最后时刻革命者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到底是怎样的表现?引导学生从这感人肺腑的文字中,感受江姐及革命者面对牺牲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继而谈出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