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匠拜师》教学参考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材说明
  〔解题〕
  课题是一个主谓词组,相当于一个简缩的陈述句,概括了本文记叙的故事内容。读了课题,读者会想:拜师学艺,这是很平常的事,张石匠拜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于是产生了阅读期待。“石匠”,开采石料或用石料制作器物的人。“拜师”,认老师,认师傅。
  〔结构分析〕
  本文是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愿意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和锤炼,精益求精。全文共10个自然段,按事件发展顺序划分,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爱向人夸耀。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一个小伙子要与张石匠比试手艺。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写两次比赛都是张石匠输了。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张石匠服输,拜小伙子为师。
  〔语意理解〕
  “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这是小伙子对张石匠自夸的批评和劝诫。先尊敬地叫张石匠为“师傅”,再指出张石匠的话口气太大,继而启发张石匠,技艺是没有止境的,普天之下会有技艺更高超的人。这句话说得很礼貌,很得体,软中有硬,头头是道,极具逻辑性。“绝”,在这里是“穷尽”的意思,张石匠说他的手艺无人能比,就是说他的手艺已经到顶了。“天外还有天”,这是一句俗语,字面的意思是,除这里以外,远处还有更美好的景观,引申为技艺永远没有顶点,永远要勤学苦练。
  “张石匠听了很不是味儿,心想:哪儿来的毛头娃子,黄嘴角还没退,敢来教训我?他咧咧嘴说:‘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这几句话刻画出一个傲气十足的张石匠。先总写张石匠听了小伙子的批评后内心的感受:“很不是味儿”。“味”,在这里指张石匠觉得小伙子的批评不对自己的心思。再写张石匠蔑视小伙子的心理活动。在他看来,年纪小,经验就少,手艺自然就不精。他对小伙子的批评特别反感。“毛头娃子”、“黄嘴角还没退”,都是民间对孩童的形象的说法。小孩生下来面部和身上长有较长的毛,人们便把小孩称做“毛孩”或“毛头小孩”,引申指年轻无知的人。“黄嘴角没退”,是指幼鸟,幼鸟的嘴角呈鲜嫩的黄色。最后写张石匠的语言,他对小伙子说的话大为不敬,流露出鲜明的蔑视情感,意思是:你太嫩,远没有我的经历长、经验丰富,你比我差远了!
  “他请人当场写了一纸草书碑文,写好后他从头到尾细细看了几遍,再把碑文交给别人收好,掂起錾子,抡起锤就干开了。没用多大会儿,石碑就洗好了。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就是那‘飞白’‘转笔’的地方,也洗得干净利落。”
  这一段话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小伙子精湛的石刻艺术。第1句写他石刻的过程,第2、3句写他作品的精美。从过程上看,他有两处高于张石匠:其一,选的碑文难度大。小伙子选的是草书,比楷书难刻。其二,采用的刻法难度大。张石匠用极一般的刻法;小伙子凭记忆背着刻,当然难度大。从成品看,也有两处高于张石匠:其一,不但形似,而且出神;其二,殊笔法也刻得干净利落。“楷书”,是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写起来快。“碑文”,刻在碑上或准备刻在碑上的文字。“龙飞凤舞”,像龙在飞腾,凤在欢舞,本句形容草书笔势飘逸多姿。“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浪,本句指字刻得有神韵,气势壮阔雄劲。“飞白”,一种特殊的书法,笔画中露出一丝丝的白地,像用枯笔写成的样子。
  “张石匠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慢慢把红布包打开。他一下子惊呆了。原来小伙子刻的是个石算盘。粒粒石珠有手指肚大小,拨动起来灵活轻便,乒乓作响。众人啧啧称赞,互相传着细看,见那算盘的边框上还雕有四季花草,13位档柱上下没有一点儿缝隙,也是用一块石料刻成的。”
  这段话写小伙子作品的精致。其一,作品小巧,“石珠有手指肚大小”;其二,结构复杂,有框、石珠、档柱,还有图案;其三,灵活实用,“拨动起来灵活轻便,乒乓作响”;其四,品位高雅,边框上还雕着“四季花草”。小伙子的作品精巧而有品位,那是他手艺高超的证明。这段话还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张石匠与众人的表现,间接地写小伙子手艺之高。比如,张石匠,先得意地冷笑,自以为小伙子必输;继而“惊呆了”,小伙子的手艺出乎意料地比自己高超,以至于呆若木鸡,忘记去细细观看小伙子的作品了。众人面对小伙子的作品,一赞叹,二互传,三细看,发现作品太精妙了!后边的4个分句,写众人仔细看到的情景,而这些,惊呆了的张石匠根本没看到。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石匠自愧不如,跪下就要磕头拜师。”
  这里不单写出两人赛艺的结果,还写出张石匠值得肯定的一面:比输了就服———很诚实;说拜师就拜师———确守信;当众向晚辈跪拜认师———不羞臊。跪下磕头拜师,是过去拜师所行的大礼,张石匠用大礼拜师,足见他心服口服,也说明他能知错改错,还是有胸怀的。“俗话”,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反映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从商业经验总结出来的俗话,是说,不认货物,搞不清货的好坏,不要紧,你可以通过货与货的比较来判断货的质量。“自愧不如”,自己惭愧,赶不上别人,形容因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我只想说明,艺无止境呀!”
  点题之句,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技艺的精湛是没有顶点的,应毕生刻苦训练永不停止;技艺高超不必傲气,要谦虚谨慎,向更强的人学习。这个句子是一个并列复句,先否定,“我不是要显露自己的高超技艺”;再肯定,“我只是想说明,艺无止境呀”。这样阐述观点,就更有力度。
  〔写作特点〕
  1.巧用对比。
  2.妙用民间口语。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的朗读配音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1)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本文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时,能使学生的认知简单停留在“认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上,还要引导学生从张石匠和小伙子身上,感受他们不同的性格,获得做人的启示。张石匠性格耿直,朴实,有知错就改的品格;小伙子艺高胆大,谨慎谦虚。他们都是手艺高超。从这些方面看,两个人物都是值得学习的。
  (2)关于教材的把握。课文主要写了张石匠和小伙子两次比手艺的事,并不是张石匠的手艺不好,而是小伙子比张石匠的手艺更高,正所谓“天外有天”。处理教学时,不能把张石匠与小伙子的比赛简单理解为以失败告终,使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一边倒的情况。这是尤其要说明的。课文的语言平实,叙述和描写生动有趣。教学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不必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根据课后的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认识人物性格。
  (3)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可以直接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故事的题目就是《张石匠拜师》(板书课题)。
  ②整体把握。可以提示学生:这则小故事,通过张石匠重新拜师学艺,揭示了一个道理。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学习新词,把课文读熟,整体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太行山脚下的张石匠手艺高超,可是太骄傲。一天,张石匠决定与一位毛头小伙子比手艺。他们先比刻碑洗字,又比用石料锻东西,结果张石匠都输了。张石匠自愧不如,要拜小伙子为师。小伙子告诉他“艺无止境”。)
  ③精读课文。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步骤一:通读全文,悟理。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想一想:张石匠拜师这件事让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课文中揭示道理的句子,画下来,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步骤二:细读细节,识人。可以先提出问题:张石匠和小伙子分别是怎样的人呢?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哪些不同的性格特征?请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先自己思考,然后和同学互相交流。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
  一是从张石匠和小伙子说的话中(如“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我只想说明,艺无止境呀!”)看出了他们的什么性格?
  二是张石匠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第一次比手艺的情境,想象张石匠在刻石链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是从二人做出来的活儿上可以看出他们的什么品质?(两个人都是手艺高超。)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理解,让张石匠和小伙子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
上一篇:地平线     下一篇:《张石匠拜师》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