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维也纳,听说过吗?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一座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城市。美丽、蓝色的多瑙河穿市而过,给这座城市增添另一番雅致。维也纳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音乐。难怪人们称它为音乐之都。想去了解音乐之都维也纳吗?读一读《音乐之都维也纳》,一定会让你有不小的收获。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现在你能给课文划分段落了吗?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
  第二至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东西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第五至六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代表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维也纳是美的。它的音乐氛围、底蕴,更让人惊叹,让我们走近它,细细地去领略、品味。
  课文精彩片段(一)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曲调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习惯。
  【欣赏】
  在一个随时都能听到音乐的城市中,置身于音乐般的空气中,乐声和花草的芬芳,怎能不让我们陶醉。乐曲的演奏成了维也纳市民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就像空气、水是人的必需品一样。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是不足为奇的。

  课文精彩片段(二)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院中心”。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的观众席有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的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剧院内部金碧辉煌。正厅两边的金色墙壁前,竖立着16尊大理石雕的音乐女神像。楼上两翼包厢后的金色大门口,放置着历代音乐大师的金色胸像。大厅顶上金色镂花梁柱间,画着音乐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灯照射下,到处金光闪闪。
  【欣赏】
  读着这一段,我们仿佛来到了维也纳,走进了国家歌剧院,充分领略了它的与众不同,气势不凡。课文是怎么进行描写的呢?
  课文先简单介绍了国家歌剧院创建的时间,点明其历史之悠久,然后详细介绍它的宏伟壮观。详略有致。在介绍它的宏伟壮观时,按照从外到内,即从造型到结构设施的顺序来描述。
  课文用词简洁有力,准确地展现了国家歌剧院的规模之宏伟,内部之金碧辉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音乐对于维也纳的重要,维也纳不能没有音乐。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状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学了课文,我们充分领略了作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惊叹于国家歌剧院的规模之宏伟壮观。
  课文在介绍国家歌剧院时,按照由内到外,由舞台到两边,再到楼上包厢,大厅顶上的顺序,依次介绍,详略有致,使我们对国家歌剧院布局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内容虽多,却一点也不觉得杂乱。如果把顺序打乱,那给人的感觉就乱七八糟。这就是说介绍事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或由内到外,由下到上序。
  下面有两段话,读一读,看看你觉得哪一段好?
  (1)一进校园,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一座花坛出现在我们眼前,花坛里的鲜花张开了笑脸,美丽的蝴蝶在旁边飞舞。这时,我想:我们就是这些花朵,使我们茁壮成长的是辛勤的园丁——老师,老师用心血和汗水哺育我们这些花朵。在花坛的后面立着高高的旗杆,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北边是我们宽敞明亮的四层教学楼。西边,有小弟弟和小妹妹喜欢玩的滑梯。东边,有锻炼身体的器材,还有篮球场。操场四周有高大的杨树,矮小的黄杨。校园一片生机勃勃。
  (2)一进校园,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一座花坛出现在我们眼前,花坛里的鲜花张开了笑脸,美丽的蝴蝶在旁边飞舞。这时,我想:我们就是这些花朵,使我们茁壮成长的是辛勤的园丁——老师,老师用心血和汗水哺育我们这些花朵。西边,有小弟弟和小妹妹喜欢玩的滑梯。东边,有锻炼身体的器材,还有篮球场。操场四周有高大的杨树,矮小的黄杨。花坛的后面立着高高的旗杆,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北边是我们宽敞明亮的四层教学楼。校园一片生机勃勃。
  是不是觉得第一段比第二段好,第一段比第二段写得自然、有序?这是为什么?
  对,这是因为第一段是按照“花坛”——“花坛后面”——“北面”——“西面”——“东面”的顺序,由中心向四周有序的进行描写;而第二段则是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清晰的顺序,读来让人摸不着头绪。
  看来呀,习作时把握好顺序还真不能马虎。总之,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构思习作,我们的习作就会让人觉得舒服、清楚,有条理。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仿照着写一个介绍一座建筑物的片段,如学校的教室、礼堂,家里的卧室等等。
  (提示: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者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等等。)   附:
  课文练习4提示
  (1)摇篮:这里说维也纳曾经是那些著名音乐家青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
  (2)掺和:这里是说乐声如花草的芬芳一样沁人心脾。

  课文练习5提示
  课文从三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1、音乐之城——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多瑙河南岸、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绿荫环绕,景色秀丽,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被称为“多瑙河的女神”。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拥有众多的歌剧院、电影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最显赫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这里曾经首演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19世纪欧洲所有著名歌剧作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过。194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来的样式重新建造。每年这里都有音乐比赛,是全世界的歌剧中心。
  漫步维也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见音乐对这个城市的影响。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不少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园里或广场上。在内环路的城市公园里,可以看到伟大的约翰·斯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沿着内环路,还会看到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英姿。这些音乐大师都曾在这座音乐名城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415平方公里的市区,分为“三环一带”,即内城、外城、郊区和一条玉带般的多瑙河。内城街道狭窄,有许多政府机关和历史建筑物。19世纪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环形马路(内环路),宽50米,长4公里,沿街分布着现代化建筑群。外城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的住宅区。外环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边缘,有众多的公园、宫殿和别墅,参天的山毛榉环绕城市,构成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历史名城维也纳,一直是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孔道。除了纽约、日内瓦以外,它还是第三个驻有联合国机构的城市。

  2、美丽的国际河流——多瑙河
  全世界约有200条国际河流,而流经国家超过10个的只有多瑙河。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黑林山的东坡,向东依次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尼亚和摩尔多瓦这8个国家,最后在罗马尼亚分成3条支流,流入黑海。多瑙河的干流全长2850公里,流域面积达81.7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的第二大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它有支流300多条,其中的一些支流还流经意大利、波兰、瑞士和阿尔巴尼亚4国。多瑙河流域包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
  多瑙河从源头到奥地利境内的一段是上游。这一段河道狭窄,河床坚硬,水流也较湍急。自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出发至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交界处的铁门峡谷是中游。这一段经过的大多是平原和低地,水量较大,是重要的航道。铁门峡谷,长107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150—200米宽,水下岩石倾斜,河水落差大。1972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已在这里合建了一座发电能力为210万千瓦的水电站。电站的拦河大坝长1200米,高达75.5米,有25层楼房那样高。坝顶筑有宽阔的公路,大坝两侧的大船闸可通行1500吨的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