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对话过程中学习对话表达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背景:如何通过课文学习语言表达,如何将语文形式的教学与内容领悟体会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课、老师们很困惑:语文形式讲什么?如何讲?我决定亲自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尝试一下。

  学生背景:学生读过课文,了解了故事大意,知道船长是一位“在灾难来临时刻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船长。

  教学实况介绍如下
  上课了,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主要内容——(诺曼底号在大雾中被玛丽号撞击,船体受伤,眼看要沉默。大家乱作一团,船长镇定自若,指挥船上乘客和船员逃生,自己却随船沉入了大海。
  然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船长这个人给了我们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出了包括“镇定自若”在内的几个要点。)
  然后,我过渡性提问: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船长的形象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介绍说: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是小说常用的表现人物的方法之一。那么,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通过写人物的语言来表现出船长“面对灾难镇定自若”特点的。
  请学生读课本上船长与机械师、与大副的对话。

  【课文原文片段: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我们还有多少时间?”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读后交流:读了看看他们对话写了什么内容?
  板书:问炉子、问火、问机器;问时间;下命令。
  我问:船长在这部分对话最后,给大副下了一个命令。这是一个极端严厉的命令。这样的命令是针对怎样的情况下的?
  学生说:混乱的场面。
  我说,好,我们来读一读者混乱的场面。要求学生读对话上面的一段话。

  【课文原文片段: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学生读书以后,我提问:这段话中的哪些关键词语具体写出了混乱的场景呢?勾画一下。
  学生交流:“一窝蜂”、“疯了一样”、“乱作一团”、“不可开交”,抓住这些词语,我引导他们体会:当时,人们在想什么?大富和工头在想什么?学生感悟到:每个乘客此刻都在想自己迅速逃生,大副、和工头非常着急,在努力制止混乱人群
  我说:是啊,如此混乱的场面,再不制止怎么能行呢?就好比我们上课时,大家突然乱了,老师看到了,首先要制止我们一样。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对话,做这些他们的对话的时候,船长先问的是什么?(学生:炉子、火、机器)
  我问学生:如果,我们来写这段对话,先把船长的“命令”放到最前面行不行?我将船长的命令放到了前面,给学生读了一下。再次问学生:放到前面行不行?
  学生没想到我会提这样的问题,都冷冷的看着我,不做声。
  行吗?行不行?我反复追问。学生就是不肯回答我。我笑了,说,行。要是我是船长,我就先下命令,再往下问。我继续对他们说:你们自己把最后的命令换到最前面读一读,先下指令,再问其他事情,看看是否能读的的通顺。
  学自由的生条换顺序读书。
  学生读完之后,我问调换顺序可以吗?有人点头,有人困惑,有人摇头,但是没人发言。
  我笑了:或许也行,或许不行。我自己还是认为可以的。但是,作者没写先下指令,而是写船长先问了一些问题。那么,大家体会,作者这样写,让我们体会到,船长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先想到了什么?炉子、火、机器。如果火没灭、机器没停,这时候船长可能先要下什么命令?
  学生:停火,听机器......
  我追问:为什么要先下这样的命令呢?
  学生:很有可能会随时发生爆炸啊。要是爆炸了,谁也跑不了了。
  我说,船长问完了炉子、火、机器,在这里还问了一个问题——时间。他在想什么?
  学生:看看时间够不够。
  我说:是啊,时间够了,船长放心了。所以,他才针对那些混乱的人群,特别是那些跟妇女抢位置的人发出了“发狠”的命令。那么,从作者介绍船长对机械师、大副对话内容的顺序,你看出了什么呢?
  学生:船长非常镇定!
  我问:如果把这个“命令”提到了前面,让他先下命令,会让我们读者感到船长看到了这个场景,内心已经怎么样了?先着急了!是啊,这样还能更好地表现他的镇定吗?
  学生:不能了。他也着急了。
  我问:那么,要更好地表现船长镇定,在排列这组对话内容的顺序的时候,就必须把它排在哪里呢?
  学生一起回答:最后!
  (孩子们终于体会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精妙所在了。)
  我继续过渡性提问:他的指令有效果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下面一段话。

  【课文原文片段: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我请同学们思考:作者说,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请大家思考: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呢?是指船长的命令吗?
  学生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我追问:同学们,大家有秩序了,仅仅是因为船长让大夫开枪,而害怕了吗?是不是因为害怕而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呢?
  孩子们继续迷惑的看着我。
  我提示:大家想一想:在这样混乱的场景中,这样紧迫的时刻,船长的对话大家听到了吗?船长的镇定大家感受到了吗?
  学生:听到了,也感受到了。
  我继续追问:好啊,那么,这个这个伟大的灵魂是什么?
  学生:镇定的船长,令人敬佩的可以信赖的船长,他是伟大的,就好像一个伟大的灵魂!
  我说。是啊,船长的镇定影响了他们,他们极其敬佩船长了,相信船长一定能够帮助他们逃生。所以,大家认为有个伟大的灵魂,这是个镇定自若的灵魂、能够给大家带来希望的灵魂,一个令大家必须服从的灵魂。好,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船长的敬畏,来读一读这伟大的灵魂!
  学生读书。
  ……

  案例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而且,安排对话内容的顺序很有特点。所以,我选择对话作描写特别是“恰当安排对话内容的顺序”,作为本课教学“揣摩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一个点来进行。
  在这个环节当中,船长的镇定,是船长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周密、先后顺序的把握。尽管是在危难之中,尽管是在大家都非常换乱的情况下,他的头脑非常清醒,处理问题的非常有层次。而这个特点,是作者通过对语言内容的顺序排列来表现的,是通过对话内容与“极度混乱场面人们表现的对比”来表现的。这就是表达方法,是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方法的奥妙所在,从而引导孩子们逐层加深对船长的认识,从表面、从文字,走向深刻,深深的体验到了船长哈尔威“面对灾难,一点都不慌乱“的特点。这是写法研究的作用,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刻领悟。我个人将其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上一篇:未曾预约的精彩     下一篇:读《凡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