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教学反思之二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清贫》这课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革命年代革命志士的壮志情怀,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方志敏生活的贫入手,接着讲方志敏贫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明白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一高尚情操已然成为一份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接着从“趣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个真正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经手的款项有数百万元的共产党人身边却“连一个铜板都没有”。通过对文本的勾画、默读、分角色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
  本文对于人物的刻画很有特色,尤其是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心理,反映出人物的品质。因此在作业中1、让学生自己设置情景,进行对话、动作描写的写作训练。2、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清贫还需要吗?让学生明白古今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课后冷静下来再回顾我教学的一些细节时,我发现,这节课如果能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加强会使这节课更加精彩:
  首先,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照顾的层面不完整。朗读时如果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训练的效果会更好,朗读也容易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其次,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安排有些短,环节进行的有些仓促。
  还有,板书太简单,没有个性化的彰显。
  遗憾并不可怕,我会正确的认识、对待,敬请各位老师和领导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相信我会在一次次的交流和遗憾中,一点点的进步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