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 》教材解读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走进文本,感悟内容
  《两小儿辩日》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板块“为学”中《<列子>三篇》中的第三篇,另外的两篇是《薛谭学讴》、《纪昌学射》。“为学”这一板块还有一篇是《<论语>四则》都是文言文。这一板块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态度与方法,感受到浅易文言文的魅力。特别是,本学期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适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为中学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二、认识孔子,明辨是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两小儿辩日》是孔子东游路上对两个小孩辩论的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的问题表示不知道,被小孩笑了的故事。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三、明确目标,确定任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3、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营造表演情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
  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大家都知: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一月初日地距离最近,七月初日地距离最远。因此一月初到七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近,正午的太阳离地球远;七月初到第二年一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远,正午的太阳离地球近。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这主要是参照物的大小差异所造成的视觉差异。日出之初在天边,参照物是范围小的天边、山、树等,这样太阳看起来就比较大,如车盖。日中时太阳在正中天,参照物是范围很大的整个天空,太阳看起来就小,如盘盂。
  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的,四周为小圆的那个看起来比四周为大圆的那个大!
  最后来看第三问题: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因日出之初太阳光斜得利害,太阳高度小,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更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日初出沧沧凉凉”。而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得多,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比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所以“日中如探汤”。

  四、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1、学生阅读理解中字、词的古今异义(解决这一难点分三步(1)根据注释学生自主初步理解,教师稍加点拨(2)多种形式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小组合作课本剧加强记忆。
  2、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教学中利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强求一致,鼓励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多面性。
  3、讨论读法→练读指读→评读。(鼓励生畅所欲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文言教学,重在多读。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感悟,读中促讲,读中发展学生能力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读,爱学。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