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之七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o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