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解读:“不自由,宁愿死”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金翅雀》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金翅雀叼着小虫子飞来了。可它的孩子在它去寻找食物的时候被恶棍掏走了。金翅雀哭叫着寻找孩子,可没任何回音。第二天清晨,一只仓头燕雀告诉它,昨天在一个农夫家的农舍里看见过它的孩子。金翅雀喜出望外,奋力向村子飞去。很快飞到了苍头燕雀说的那家农舍。它在打谷场上找到了被关在鸟笼里的小鸟。它的孩子也认出了爸爸。爸爸试着想把笼子的铁丝扯烂,让孩子出来,可这一切却是枉然。最后,它把一种毒草送进小鸟嘴里,笼里的小鸟死去了。“不自由,宁愿死”高傲的金翅雀伤心地说完这句话,飞回了森林。
  (见凭栏听雨教育随笔《不自由,宁愿死——心灵·人性的撞击》)
  首先非常赞同凭栏听雨老师对教材中“好文章”的处理。我也很喜欢,把这些短文拿来上。
  其实,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素材,一篇能让你感动的文章,也一定能让你的学生感动;一篇能让你有所获益的文章,有一定能让学生有所获益。
  再来说说,董老师在处理这篇文本时的得与失。
  对文本“不自由,宁愿死”的解读基本上正确的,董老师在课堂实施后达到的一个效果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读到了这一层,达到你的预期效果。
  我这里只是想到:“不自由,宁愿死”本身的价值定位是否准确?在人的生命与自由之间,为什么要去选择“自由”而不是“生命”,这样的思想对学生的成长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自由的分量,为什么在这篇文本里面会摆得如此重要?
  于是,我想到这篇文章的作者。会不会作者的境遇导致了他对“自由”的渴求,以至说出这样的话语?
  通过百度搜索,我知道了这是自达芬奇的一篇寓言。作为寓言本身,就是想揭示一些寓意,而达芬奇想在这则寓言里揭示的的确是“自由高于一切”的寓意。但,无疑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体会的。
  我想继续搜索达芬奇的背景资料,看看他的经历中是否有段曲折、不自由的经历。如果有,那结合这些资料,学生显然更容易理解在这种具体环境中所产生的具体心理需求。很可惜,时间仓促,刚才没找到……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我们语文老师要更加敏感一些,对这样容易让人产生“价值扭曲”文本寓言的解读时,要想得更广一些。
  试想啊,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是不是能产生“自由高于一切”的想法?我担心,当他们今后受到一点挫折,遭受一些约束的时候,他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思想。如果这样,那真的糟了。
  如果,我们确实找不到达芬奇相关的资料,我们还有必要告诉学生,寓言故事有着特定故事下对寓言特别突出的特点,再引导学生去想像,假如小金翅雀不被救出或“安乐死”,它会哪些悲惨的遭遇。说的越惨越好。(只有这样,才会宁可被毒死的理由)让学生体会到,身为母亲,不能忍受自己的子女遭受如此大的磨难和痛苦,只好狠心的让小金翅雀安然地离去。
  我想,这样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不是更得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