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实录之三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想好没有?
  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
  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
  生:可以。(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
  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
  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比前次语气激昂)
  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师:这样读就对了。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
  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
  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
  生:好。
  师:我对大家读课文的要求不多,只有一个,就是你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了一句话也没有,那就不行了,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那好,现在就开始读书。读完了先说一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你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默读、朗读、两人读、小组读都可以,你有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学生开始读书)
  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对朝鲜人民说的话。
  师:他是讲课文总的内容。可以。
  生:老师,什么叫做“顶着打糕”呢?
  师:什么叫“顶着打糕”?(随手拿起学生的书)这是一本书吧?这叫拿着书,是不是?(把书放在头顶上)那么现在呢?(众笑,师指着头顶上的书)如果它是打糕的话,那怎么说呢?
  生:顶着打糕。
  师:明白了吧?好啦,谁还有问题?
  生:这篇文章是不是讲志愿军说的话?
  师:他说整篇课文是不是志愿军说的话?好好看一看,再回答这个问题。
  生:这篇课文志愿军说的亲人不是真正的亲人。是战场上帮助他们的亲人。
  师:有意思,有意思。一会儿我还要就他这个话题来说。
  生:我想说整篇课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去说的,没有写其他人的感受,有点自述的感觉。
  师:那么你说的是他(指刚才发言的同学)的意思了。
  生:不是,是有的部分是他自已想的,有的是他回忆的,有的是他当时说的,和朝鲜人说的。
  师:明白没有?(问前面类似发言的学生)
  生:明白了。
  生:课文是用三个人物的事例来描写朝鲜人民为什么是他们的亲人。
  生:这三个人为志愿军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从课文中我读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情谊。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志愿军才会这样难舍难分的。
  生:我读懂了这篇课文是在志愿军上火车站的时候在路上,朝鲜人民送他们走的那种依依不舍的情况。
  生:在志愿军说话时,还回忆了很多朝鲜人民为他们做的好事,他们真像亲人一样。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一下,是什么力量使大嫂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
  师:这个问题很好,真把我问住了,你把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先记下来,谁还要发言?
  (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这个问题也很好,也把它写到黑板上。还有没有?(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课文上说小金花很刚强,那为什么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时候掉眼泪了?
  师:是啊,刚强就不应该掉眼泪了,把这个问题写上去。(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为什么小金花的妈妈被炸死后,她把脚一跺说“我一定要为你报仇!”为什么不写她的痛苦?
  师:对,你这个问题和刚才那个同学差不多,和他写在一起可以吗?(学生上黑板写问题)
  生:大娘为什么丢下小孙子,宁愿先把志愿军背进防空洞,不先保护小孙子?
  师: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核对一下,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大嫂去前沿阵地挖野菜?”你这个是“什么力量使大娘不顾小孙子,先保护志愿军?”把他们合并成一个问题好吗?还有谁?
  生: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为什么说,我们的心和你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你把这个问题记在心里,等一下上课注意听,如果懂了,就别说了,如果不懂就再提出来,好吗?
  生:他们为什么要让列车开慢一点?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恋恋不舍。
  生:难舍难分。
  生:依依不舍。
  师:还有什么?为什么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呢?因为他们是什么呀?
  生:亲人。
  师: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似乎有道理。但又觉得你们说得都不对。(学生诧异)我为什么说似乎有道理而又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师:应该调过来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说,为什么?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的什么?
  生:爸爸妈妈。
  师:对,应该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放在前面,是不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谁?
  生: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
  师:他给概括了,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
  生:不是。
  师:有血缘关系吗?
  生:没有。
  师: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人(在黑板上写下“不是亲人”)因此我说作者说的不对。既然不是亲人,哪来的“再见了,亲人”?(学生纷纷举手)想跟我辩论是吗?但现在你还辩论不了。我希望你们好好做第二轮阅读。怎么读?这回要求就多了。一边读一边抓住什么来读呢?(板书“抓事实”)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上写了什么事实——刚才你们大概地提到了——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里蕴含了什么道理?你得理解它,(板书在“抓事实”后加写“——理解”)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给我讲道理,来说服我。(板书,在“理解”后加“——说服”)第二呢,要抓情感。(板书“抓情感”)看看作者是以什么情感来写的?他表达了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的什么感情?(在板书“抓情感”后加写“——体会”)抓住了感情以后,你自己去体会,并且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在板书“体会”后加写“——感动”)就这样,用你的理解来说服我,这叫“晓之以理”;用你的体会来感动我,这叫“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大家的看法,承认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亲人。
  (上述板书整体内容如下:)
  抓事实——理解——说服抓情感——体会——感动
  师:能这样学习、这样发言吗?
  生:能。
  师:还是刚才那样,你采用什么方式读都可以,谁想说话了,就举手。你真地把我说服了,感动了,我给你鞠躬致谢。(学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