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A、B案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 石益芳)

  B案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