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难以言说的心痛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唯一”,吸引了我和学生的共同关注。我们岂能漠视这个词语带来的心灵震撼?在这个简单的词语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尽的故事,诉说着多少无尽的哀伤

  师:“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哪个词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生:“唯一”。
  师:你得知了什么?
  生:大娘的身边只剩下小孙子这唯一的亲人了。
  师:推测一下,大娘的亲人怎会只剩下这个年幼的小孙子?
  生: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孩子的父母保家卫国,战死沙场。
  师: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生:他们只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也许被敌人残忍的杀害。
  师: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它使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孩子失去父母。如果他们临死前,还能见上大娘一面,会怎样将孩子托付给母亲?
  生:妈,孩儿不孝,不能照顾您老了!只求您老人家把孩子抚养成人!
  师:就这样,孩子成了大娘唯一的亲人。这孩子对老大娘意味着什么?
  生:孩子是大娘的责任。大娘只有把孙子抚养成人,才能让儿子媳妇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生:孩子是大娘的希望。大娘不能指望谁,只能指望这个小孙子了。
  生:孩子是大娘的命根子。她已经失去儿子和媳妇了,不能再失去这唯一的小孙子。从此,她只有小孙子和她相依为命。
  师:你能想象一些他们相依为命的画面吗?
  生:奶奶累得趴在床头,小孙孙给奶奶轻轻地捶背,坚定地说:“奶奶,长大后,我来养活您!”
  生:奶奶在田里干着农活,小孙孙在家里干着力所能及的活。中午,他还烧饭给奶奶吃呢!
  师:日子虽然清苦,但有了小孙孙的陪伴,大娘依然觉得快乐。可是当敌机来临时,大娘却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大娘再回去时,房子被炸平了,她永远地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大娘该是怎样的反应呢?
  生:大娘瘫坐在地上,泪水不停地流淌着,反复地念叨着“我的小孙孙”“我的小孙孙”。
  生:大娘看着眼前的废墟,发疯一般地冲上去,用手抠着碎石瓦块,血一滴一滴地落到灰尘里。大娘仍然抠啊抠啊……
  生:大娘终于找到了孩子衣服的一点小碎片,不停地说:“孩子,奶奶对不起你!奶奶对不起你!”大娘的脑海中浮现出她和小孙孙相依为命的场景……
  师:请别忘记,她是为了谁失去小孙孙的?(志愿军)志愿军们,你们得知了消息纷纷赶到大娘的床头,有什么话在心头涌动?
  生:大娘,以后我们都是您的孩子。
  生:大娘,我们对不住您,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生:大娘,您对我们的情谊,我们会记一辈子!
  师:这份恩情有多深?
  生:这份恩情比海还深!
  师:是啊!(示意齐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再见了,亲人》我以前就教过,每每读到这“唯一”时总觉得很心痛。为什么?似乎说不清,道不明。我的脑海中只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位绝望的老大娘,她那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凝望着眼前的废墟。“唯一”“唯一”撞击着我的脑门,令我不得不去追寻这藏在背后的故事……
  大娘的亲人怎么会只剩下小孙子?孩子的父母临终前会有怎样的嘱托?祖孙俩怎样相依为命?大娘失去孩子时又是怎样的痛苦难当?志愿军们得知消息,赶到大娘的床头时又会作何感想?我的脑海中顿时出现了一幅幅令人心酸的画面,“心痛”找到了落脚点。大娘这份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不再那么抽象,难以理解。我所要做的,是尽可能还原隐藏在“唯一”后的那一段真实。只有形象可感的画面,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课堂上,我的教学方向即为围绕“唯一”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牵出一组画面,体会那份难以言说的心痛。孩子父母慷慨就义的画面,孩子父母托孤的画面,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画面,大娘失去孙子绝望的画面,志愿军奔赴大娘床头的画面,学生似乎在看一部电视剧。在一组组画面的描绘中,学生的情感愈渐愈浓,悲伤与感动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感叹这份恩情比山高还比海还深,最后化成对大娘的深情告别:“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唯一”,难以言说的心痛!看着学生群情激奋的样子,我稍许欣慰,我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也能体会这份痛,体会大娘的这份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