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第11册第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相机教学:
①登高、身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
补充: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板书“茱萸”,正确书写,理解词义——一种植物的名称,可以入药。重阳节这天身插或身佩茱萸可避难驱邪。
4.借助诗下注释理解诗歌。
5.疑难求助。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交流。
6. 齐读全诗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再读诗题。师:请问诗题中哪一个字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
明确:忆用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它就是“怀想”
师:诗句中哪个字与它相呼应?
明确:思用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它就是“思念”
师:诗人所怀想,所思念的是他远在山西的兄弟。
简介诗歌写作背景: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途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
独:理解为“孤独”;异:可以理解为“不同的”。
相机教学:(这二字的赏欣,由教师讲授为宜,因为六年级的孩子,缺乏这种生活体验。)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即便是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很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有过这种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
(3)女生朗读一二句,要读出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指名读三四句,其他同学想像: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
那么,王维想像中又是什么样子?
明确:
遍插茱萸少一人。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相机教学: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2)齐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四、作业巩固(2或3任选其一完成)
1.背诵默写本诗。
2.搜集整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出一期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主题的小报。
3.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话题,完成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异乡 异客
每逢倍思亲 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 遗憾与期盼
5 骑马上天山
一备教材内容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奇异瑰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宛如一曲优美的抒情长歌。
《骑马上天山》先写天山外“戈壁滩炎暑逼人”,再写“进入天山……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写“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交待了作者先后游览的位置,也写出了这些地方的变化特点。
文章选取天山三处最具有特色的景物:雪峰、密林、野花,为我们展示了独具风韵的雪山之夏。第二自然段开头即以“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解释了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然后依次写了高大静美的雪峰、壮观的雪水、清澈的溪流,观察角度由高到低,由远而近。文中形容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雪水飞泻似千百条闪耀的“银链”,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这些比喻都非常贴切生动。而蓝天和云影衬托出了雪峰的高大、静美,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出了天山的寂静,也为天山增添了许多生机。
第三自然段用“蜿蜒无尽”形容森林之广大,用“参天巨伞”形容“密密的塔松”。森林茂密,日影细碎,马蹄溅水,再偶传几声鸟鸣,这些景象相映成趣,交织成一幅幽静的山林图。
第四自然段写了天山深处的花溪美景,以写野花为主,铺其色,炫其艳,状其大,显其多,夸其高,极尽描绘之能事。山色柔嫩,山形柔和,五彩缤纷的野花遍及溪流两岸,犹胜“春天的花园”。
二备编者意图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文字中领略祖国西北边疆的天山的美丽风光;二是让学生在读书感悟中了解写景文的写作顺序。
三备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美文。这类文章的特点通常是文字优美,条理清晰,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教学前,作为教者来说必须深入地去品味课文,大到一段、一句、一词,小到一个标点。沿着作者的叙述路线、思维路线进入作者的心境,努力和作者融为一体,分享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同悲、同喜。
学习写景的文章,都要以诵读为主。读的目的是为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为了把握作者的写作情感,是为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为了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但是,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类写景的文章见识的也不是一两篇,因此,品味作者遗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抓景物特点顺畅成文的表达方法才是学习的重点。
平时我们口头上对学生说的最多的就是“写景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啊,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描写啊”等等。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这有赖于学生细致的观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关系。但按照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则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一般来说,写景有下列三种写作顺序:
一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脚步移动来描绘,也就是常说的“移步换景”法。《骑马上天山》这篇课文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第二种是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譬如,课文《桂林山水》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山水相映如“画卷”的美。
第三种是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这种方法叫“时序法”,又叫“随时推移法”。这里的时序可以是年月、时日、季节,如:一天的早、中、晚、夜,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用这种方法观察描绘,目的大都在于捕捉和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风貌,更全面地反映
为了区分,也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顺序的不同之处,特提供范文两篇让学生比较、学习。
按“景物类别顺序观察描绘”的见范文《索溪峪的“野”》,《桂林山水》学生已经学过,教师稍作提示便可。
按“时间推移顺序观察描绘”的,也就是“时序法”的范文可见《三峡之秋》,另外,《亲近母语》第11册第六主题单元中的《四季的美》和《与四季交谈》也可布置学生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学生至少会明白写景原来可以有这么些方法,畏难情绪自会减少几分。
在学习《骑马上天山》的时候,主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另外两种,主要是在作文训练时进行指导与实践。
四备学情
对于这样的写景美文,学生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作者碧野的语言风格是追求“诗的意境”,所以,他的文章可读性很强,特别适合于朗读。那么,对于写景的顺序,学生已经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略知一二,因此,教师要对这一类文章进行一个梳理,从而让六年级的学生掌握写景文的一般规律和表达技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语文乐园一》电子教材
下一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