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教学故事

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很喜欢《江南春》这首诗。时值融融春日,教学这首诗真是颇有意境和背景!更何况这首诗与其它单纯赞美春色的古诗是有不同之处的。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中国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国有着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从《江南春》就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的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都写进去了。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是对南朝(宋、齐、梁、陈)一味尊崇佛教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这正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字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做到了以下三点: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情感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里尤其想讲的是对古诗平仄的教学。不讲平仄的古诗教学不是真正的古诗教学。如何讲解平仄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我启发学生辨析质疑,然后清晰简明地介绍有关概念,接着又细致周到地组织学生模仿、学习、操练。学生从不会到会,教学效果明显。这就是语言的形式学习。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教师读诗。)
  生:老师读得有快有慢。
  生:我们都是按照一个说法读的,比如说前面四个连在一起,然后断一断,再读后面三个。老师不是这样读的,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有时候前面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她先说自己的读法是四个字三个字这样停顿,而老师的停顿不一样。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板书)。我们可以怎么停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书)这样来停。
  生:我听出,“千”下面是一个横,就声音长一点,“里”下面是一竖就读快一点。
  师:这叫做“平仄”(板书),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在古诗当中,我们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之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我们暂时不讲。那么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板书)。它比较短促、有力,读得快一点。在我们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板书)如果它们是平声,我们要读得长一些,如果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声,我们读得短一些。
  生:我还发现老师读得时候有轻有重。
  师:对啊,诗里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诗人的这种情感有轻有重地读。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每句后面都会有停顿,停顿好长时间才接着读第二句。
  师笑:呵呵,句子与句子之间也要停顿。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有点味道了,不过有一个字没有读准,不要着急。停顿时要换气。千里——莺啼(拖长)——换气,绿映——红(示范),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有明显进步)
  师:对,好多了。谁再能试试看?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你不单单读准确了,而且读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响亮而有激情)。
  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
  生:水村——山郭——绿旗——风。
  师:这句其实很难读,特别是要注意在停顿时换气。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尝试一下?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台”字再长一点试试看!
  生: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有没有同学还想试的?
  (学生练习读诗句)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哦。
  (学生按照平仄读诗)
  师:很好,给自己掌声。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教师配乐有感情朗诵古诗。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如第三板块辨析词义体会诗境这个环节——
  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读了这首诗。你从这首诗里,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黄莺。
  生:我看到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亭台楼阁在风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还看到了雨。
  (教师依次板书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个连起来的画面,水面上有许多许多楼台,立在烟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树,上面有好多黄莺在歌唱,好多鲜花衬托着绿叶。
  像这样梳理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说词语,到说句子说画面。在叙述过程中,学生内化教师提供的信息,体会诗意,并表达出来。同时,学生也会明白,古诗是古人将所见之景描述下来,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引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