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教学实录——《秋天的怀念》

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母亲这“悄悄地”忍的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请任选一句读一读。(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谈第三句。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
  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
  生:这“悄悄地”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
  师:还能把关心再具体一点吗?
  生: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
  生: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生:我谈第二句。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
  生:的确,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也就是同学说的耐心无比啊!(生读得很慢。)
  生:我说第一句。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握住该学生的手)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点评:三个“悄悄地”,充分体现了慈母的一片爱心,体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从“悄悄地”体会母亲的心,再把体会到的情感放进语言中读出来。通过阅读产生体会,再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去”,读出来。窦老师的课堂很少是一问一答的机械,多的是读书,谈感受。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有韵味的朗读,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
  生:母亲太理智了,太坚强了!母亲的忍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生:这忍中,我感觉到了母亲所忍住的巨大痛苦!
  师: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点评:“好好儿活”是窦老师为本节课教学确定的主题。她以独具慧眼的解读,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这是窦老师在反复研读教材,研读史铁生后确定的。为了突出这个主题,窦老师精心地抓了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把这句话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把指导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朗读作为教学重点。
  窦老师抓了三个动词“扑”“抓”“忍”,让学生体会到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尤其是“忍”的品味的高明。紧紧围绕“忍”,牵一发动全身,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送进去”读出来。一次一次的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在课堂上,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体会到一层意思,学生就读得更好了,情感体验也更深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儿活”。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样,母亲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与“良苦用心”不仅送进了儿子的心里,更送进了孩子们的心里——真可谓一“忍”三叹!)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
  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
  生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平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
  师: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就是创造。好,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读略)
  生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掌声)
  师:那你就泼泼洒洒地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读略)
  生3:我想补充,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师:好,让我们感受你的尊严。读吧。(读略)
  生:我觉得“高洁”就是说人活着要高尚、纯洁、善良。
  师:多么独特的理解啊——“善良”,我看到了你那柔软的心。
  生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热烈的掌声)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我不说了,你们说。(笑声)
  生: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热烈”——就是对生活充满阳光!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读略)
  生:我还想说,像丑菊一样活。(众笑,议论。)
  师:我知道了,你是想说跟菊花一样,秋风萧瑟,菊花给你的感觉可能不如另一些花那样五彩缤纷?但你的心里——
  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众大笑)
  师:哎哟,那就不说,读!(该生读。笑声、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