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卫士步入“第二代”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南沙卫士的生存条件已今非昔比。今天,由钢筋水泥筑成了地基直接筑于水下礁石,水面上为楼式结构的第三代“高脚屋”已经建成,它可以防御海上的任何风浪,而且面积也在日益扩大,有的已扩大到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官兵们不只有了守备依托,更有了一块生活的天地。他们的生活保证,已实现了从简单生存向“小康”水平的飞跃——尽管与大陆相比,它是多么微缺乏道。
  各礁堡都盖起了防风、防雨、防晒的蔬菜大棚,有的还引进了先进的水培技术。这些蔬菜大棚,小的仅有十几平方米,大的达到1.5亩,已生产黄瓜、空心菜等23个品种。生猪和肉鸽也在这里安家落户。有的礁堡,生猪饲养多达63头。每个礁堡都建成了水窖和雨水聚集装置,都用上了海水淡化器和空调。可以收看五六个电视频道的卫星天线已经笑对蓝天,电脑、影碟机、卡拉OK机等一应俱全,集图书馆与健身房为一体的文娱室,每天都传出欢快的笑声,有的礁堡甚至跃动着战士打篮球和踢足球的身影。
  目前,南沙卫士的农副产品自给率已大大提高,罐头食品的供应量已从1998年前的80%降低到了现在的50%。官兵们告别了一日三餐吃罐头的历史,几乎每天都能吃上一顿新鲜的蔬菜。一年四季靠下雨洗澡也已成为过去,淡水供应量基本得到保证。湿热气候造成的关节炎也明显降低……
  今天的南沙,人气旺盛,人人精神丰满,这是一批批南沙卫士艰苦卓绝、苦中有为的结果。是他们人抬肩扛,把数千吨的生铁一块块地垒在四五米深的礁盘上,才建成了第三代“高脚屋”。官兵们累到了命令一下,几秒钟内就能入睡的地步。是他们把一吨吨繁重的建筑物资卸在礁盘上,自身动手建成了水泥码头,大大提高了换班补给的便当。礁盘上所有的小菜地、小花园,都是他们从千里之外的大陆上把泥土一箱箱、一袋袋地扛上礁,装在炮弹箱、塑料盒里建成的。
  许多官兵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守备部队部队长龚允冲是南沙军人中的“第一困难户”,全家有好几口是需要专人伺候的病人,可他在礁盘上一驻就是25个月。老政委亓玉台原是部队的足球前锋,第一年守礁便得了关节炎,连走路都变了样。在浙江省嘉兴市党的“一大”纪念馆里,至今仍陈设着朱建国烈士的英雄事迹。他就是在建设“高脚屋”时罹难海上的,他牺牲时才结婚一个月……
  南沙礁堡一天天发生的近乎奇迹的变化,足以载入人民海军的光荣史册。但是,所有发生在这里的变化,所有耸立在海上的“家园”和“花园”,都不如在这里的学习气氛更令人欢欣鼓舞,因为,在世间所有的变化中,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分量最重、意义最深远的变化。
  今天,多年来一直被视为“生命禁区”的礁堡,已成为一座传授知识和文化的“学校”。一批又一批官兵走进这座学校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经过打造,当他们告别这里出去时,已生长为文化素质高、心理素质过硬的全面发展的人。
  南沙卫士素质的空前提高,也给南沙守卫增添了新的气象。作为高素质的人,官兵们已经有了良好的环境意识。吃剩下的铁罐头、空瓶子,所有不易腐烂的物品,都被他们整整齐齐地包装好运回大陆,不再随意扔进大海。资源意识在官兵的心中坚如磐石,不只他们自身不再采集珊瑚,防止在珊瑚礁上跑动,而且还拒绝诱惑,坚决禁止过往船只在此采礁炸鱼。他们说:“我们不只要守卫南沙,而且要维护好南沙;要向祖国人民奉上一个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南沙。”
  南沙卫士的脚步还在奋发向前。部队长龚允冲告诉记者,他们将提前打造第三代南沙卫士,使部队建设全面进入现代化。记者在航行途中看到,负责完成这次补给任务的总指挥、海军某基地政委侯健,一路上多次与守备部队政委刘常清、部队长龚允冲座谈商议,怎样进一步“淡化吃苦”,苦中有为,加快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支现代化的守备部队必将出现在祖国的南海上,一支强大的南沙守备部队,必将在祖国的南海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铜壁铁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