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学设计之一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文本分析:本课共四首古诗,《前出塞》、《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节课要培养学生借助词典和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情画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塞”)。
   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加强自学,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看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老师再针对问题进行点拨。
   2.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前出塞》和《己亥杂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谁来给大家说说(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诵诗句、析诗意;悟诗情、吟诗文)这每一步如何做到呢?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7课的《前出塞》和《己亥杂诗》,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再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纠错)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前出塞》
    1.谁来把《前出塞》读给大家听?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塞”是边界的意思。“出塞”是古代乐府民歌中的一种曲调,它多数是歌唱将士的边塞生活的。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解读“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四句话告诉了什么?板书:作战策略
     诗人在说这几句话时是一种什么语气?读出来。
     解读“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杀人也要有个限度,每一个国家都有固定的疆域,如果能制止敌人的侵略就行了,难道打仗是为了多杀人吗?)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这呼声是什么?(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作者为什么要说用强弓、长箭,先射马、擒首领?与后四句话有什么联系呢?
     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否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己亥杂诗》
   1.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区分形近字“喑和暗”喑是什么意思?(哑,发不出声音)
   2.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
   3.哪位同学愿意把诗句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解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中国要重现勃勃生机,必须实行重大变革,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使人悲哀。)
     (2)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解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谁来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希望老天爷能重新把精神振作起来,打破常规降下有用的人才;实际是诗人在大声疾呼:当权的人要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2)再读读这首诗,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诗人的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4.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
   1、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两首诗都以议论见长重在表达诗人的思想观点,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拥有强兵是为了保护领土,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应乱动干戈、侵犯异邦。第二首诗反映诗人渴望出现风雷激荡的变革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2、男女生分读这两首诗。
    A 练笔:写写你对“前出塞”所表达的思想的想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示儿》和《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
   2.了解背景: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相机评价引导。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
   1.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2.自读古诗。让学生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合作学习。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
   4.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拨读诗方法,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②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5.体验感情。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6.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
  四、学习《题临安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