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节出乎意料的课——《黄河象》随笔
北京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的启动,许多关于新理念的关键词句如雨后春笋般,展示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耳熟能详,如: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角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而那节的语文课,让我出乎意料……
又到语文课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5课《黄河象》。打开语文书,心想:最近语文进度有点慢。这篇课文内容很有意思,又浅显易懂,但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含量。如果按以往的教法,我备课很充分,我讲得多,课堂一发挥,又要用到好几节课了。不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自学,然后交流一下,省点时间,撵撵进度?
于是,我合上教案,对学生说:“这是一篇很有趣的含有科学的推理内容的文章。今天,我们改变一下学习方式:熟读课文之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
同学们一听说,立刻兴奋地与前后座的同学一起读起课文来……我看着他们兴味盎然的样子,心里在想,一会儿让他们以什么方式汇报呢?只是简单地你提出一个问题,他来解答一个问题吗?其实,这篇课文我也很喜欢,根据现在发掘的象化石,推理出二百多万年前发生的事儿,而且有理有据。我一边想,一边快速扫视着课文,几个字映入眼帘:“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陈列”,这里有点像导游员领着大家参观博物馆一样,“科学家假想了……来历”,这是科学家的推理,灵感有了!于是,我大声说:“同学们:静一静!请允许我进行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我们要开个新闻发布会,内容关于黄河象骨骼化石。届时会请一些科学家,记者到场,还有我会选一名本馆的新闻发言人。请大家做好准备,选好角色。”
同学们一开始听了我的话,愣住了,目光交错中,掩饰不住的惊奇,又变成欣喜!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他们在议论纷纷,听得出来,他们在选角色。“你当……我来当……”“你想当……你呢?”……看着他们热闹的场面,我的大脑在不停地运转:他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应该让他们不同的角色研究不同的问题。于是,我又提示了几句:“各位科学家请注意:现在,本馆长宣布明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由本馆新闻发言人主持会议,由本馆导游员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由科学家来介绍黄河象在二百多万年前落水的情景。”我故意停顿一下,“现在,我是某报刊杂志社的总编,我来给大家开个会,明天北京博物馆有个新闻发布会,请各位记者准备一下有关资料,以及想好你要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抑制不住的惊喜啊!仿佛在玩什么游戏似的,于是,热火朝天地继续讨论,安排角色,这次我想,他们的目标能明确一些吧。我在课桌间巡视着,没想到,只是模拟游戏之类的话,竟然让他们那么兴奋。
讨论时间差不多了。“请各位安静,新闻发布会马上要开始了。现在请出新闻发言人、科学家、导游员……”他们举起手,站起来,有的甚至干脆走出课桌,恨不得把手伸到老师的眼睛里……我选了几名同学,来到讲台前站好。“请各个报刊杂志记者注意,发布会就要开始了,请准备好你要提的问题……好!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掌声啊!”同学们会意之后,教室里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请允许我来介绍一下到会的来宾,这位是自然科学家----韩博士!”“哈哈哈……”同学们没想到我会这样介绍。“这位是古生物学家——魏博士,这位是物理学家……这位是我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本次发布会发言人----任女士!”“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介绍了1973年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接着由“科学家”介绍了二百多万年发生的事情,“发言人”说:“现在是答记者问时间。”台下各位“记者”踊跃举手,“记者”在向“科学家”提问题,我呢,把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录在黑板上,比如:“科学家怎样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根据是什么?”“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等我把多数问题按顺序排列之后,聪明的“记者”已经会有条理地提问“科学家”了。“科学家”们有时能从容作答,有时也语无伦次……
此时,我发现有的“记者”在提问时,拿自己的钢笔做话筒,观察一下其他同学,咦,一位同学手中拿着折叠的小纸片,摆弄了一下,噢!一定是在照相!他们还挺会进入角色的呢。那边有位同学竟然走到台前,肩上仿佛扛着什么,在“科学家”面前晃来晃去,哦!他是在“录像”呀!有几个机灵鬼发现了别人的照相机挺有意思,于是,他们溜号了,在下面悄悄地折起照相机来。这怎么可以呢?“喂!那是哪位记者啊?都开始采访啦,你怎么还没准备好照相机呢?你瞧,那位还在修理照相机?我是总编辑啊,你们采访之后,要写出报道稿啊!不然,你就会下岗喽!”几句话逗得学生哈哈大笑,收起了“破照相机”。想到让他们写报道稿,忽然灵感又来了!“由于本次发布会时间有限,场地有限,不可能让你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得到答复,或者让你把所有问题都解答完。
因此,我以“博物馆长”的身份安排一下工作任务:
给科学家的任务:写一篇描写二百万年前发生这件事的科学报告;
给导游员的任务:写份导游词;
给发言人的任务:主持会议及介绍化石发掘情况的发言稿;
老编辑给记者的任务:会前准备提的问题提纲,会后写一篇生动的报道稿。”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还有一些同学,什么角色也不是,写什么呢?“好吧,其他没有任务的就当作是热心观众吧,你们写一份参加这次会议的感想。”
我作为“馆长”做一下总结:本次发布会对黄河象化石的完整描写并依据其形象、姿势作了科学的假想。告诉我们应注意保护化石及其它文物,它可作为依据推测地球上所发生过的各种变化。
课后反思:
一次平常阅读分析课,竟然上得如此热闹,学生如此积极参与,是我始料未及的。
1、原本是想“偷工减料”,让学生自学交流,省时省力。没想到这正是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他们变成了主人,兴奋异常。可见一节课,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么好,而在于你给学生多大的发展空间,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
2、原本是游戏似的说几句话,改变一下交流汇报的形式,正好打动孩子们的乐于模仿的心。这正符合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学得开心,轻松,学得有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本节课开始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把握了大方向,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再根据他们所选择的角色来确定主题,解决问题。这体现了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4、让想当“记者”的学生想,要对“科学家”们提出怎样的问题,事实上,是想让学生知道问题在哪儿,怎样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记者”得到一次发言机会是不容易的。)
5、分析这篇课文原本想用一课时完成,实际上,却用了三课时,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最后,留了自愿做的小练笔内容,他们才肯罢休。(文章附后)第二天,一部分同学交了小练笔。形式多样,虽然个别语句还不是那么流畅,偶尔还有不太通顺的地方。但从字里行间,看得出,同学们在用心地体会这一课,参与这一课。没有哪一次学完了课文,布置了小练笔比这次内容更丰富的了。
曲径通幽。一次偶然的独辟蹊径,使我找到了走近新课标、新理念的一条小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