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之三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因为写作年代距离今天较为遥远,学生对当时背景的难以理解,加之个别词语稍显生涩,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培养读写能力。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想想“我”和闰土的关系。然后全班一起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反馈,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以及识字的能力。
  在品读闰土形象的句子时,以“我”和闰土的初次见面为突破口,直奔重点,品读文中描述闰土形象的语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闰土的年少、健康、可爱、活泼。然后再引导学生感悟出作者抓住特点来写的方法,迁移学法,进行仿写练习。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