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本细读引发的思考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0月26日,有幸在东南大学的大礼堂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一堂《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不愧是特级教师,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智慧处处都闪耀着灵动。让我感受非常深刻,也受益匪浅。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安徒生童话,从1963年起就被编入了人教版教材中,一直学到现在。如此经典的课文,如何在整体结构上把握,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共鸣?窦老师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她的教学中,板书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细读文本的深厚功底。
  上课伊始,窦老师一言不发,随着舒缓音乐的响起,窦老师满怀深情的诗朗诵也随之而来,一下子就把听课者带入了情境。声未出,乐先起,深情款款。多美妙的导入!
  而更为精妙的就是她的精读部分的教学。在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窦老师可谓是独具匠心,仅仅是课文的第一句话,她就引导学生从中挖掘出隐藏在句子背后的信息。“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我们一般老师看来,这个句子无非就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很冷。而窦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挖掘出了三个冷。“天冷极了”,当然看得出冷,“下着雪”,更冷了,而“又快黑了”,冬天的雪夜,给人的感觉就更加的寒冷。简短的一句话,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体会句子背后的信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寒冷。此时窦老师就小结:我们在读书时,就要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出文章语句背后的信息,品出文章所蕴藏的情感。是啊,手把手的教给读书方法,及时小结,学生不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学会读书了吗?
  接着,窦老师还并没有放手,她继续让学生大声读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给你触动,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有了第一句话的读书指导,后面的运用就很灵活,从学生交流的感受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已经深入到了文本,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内容。此时,窦老师又小结,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是经典作品,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透露着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挖掘这些信息,写出感受。这时,窦老师出示了她自己在读这篇文章时做的批注,同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批注”。这样,“批注式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随着教学的深入,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越见清晰,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板书也就呈现在黑板上,黑板上课题的左侧出现了几个近义词: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这些都是小女孩在大年夜时的体验。窦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批注阅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以及学生对她的同情。
  而第二课时,窦老师“笔锋一转”却带学生体验起了另一种感受,黑板上课题的右侧呈现了这样几个词语:温暖、满足、安宁、慈爱、快乐。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不正是与左侧词语相对的吗?小女孩应该是很可怜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与之对应的词语呢?窦老师巧妙的在这两组词语中架起了一座桥梁——“渴望”。正是因为小女孩寒冷,所以她渴望温暖;正是因为小女孩饥饿,所以她渴望满足;正是因为恐惧,她渴望奶奶的慈爱;正是因为她孤独,所以渴望安宁……,文章的结构也就在此时豁然开朗,一目了然。但窦老师的教学并没有结束,而是带领学生走进的西方文化的更深层面——宗教信仰。为什么小女孩这么可怜,最后却是幸福地离开的?这是她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引发我们听课者思考的问题。那是因为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的隐忍之心,小女孩有隐忍之心,她才会带着幸福离开,去了天堂。我不指导,对于学生而言,能否理解“隐忍”这个词语的含义,但就窦老师的教学设计而言,她不仅仅在就教材而教,而是通过教材背后的内容向学生传递和渗透一种文化,这个教学的意义就更加深层次了。
  课虽然听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窦老师这堂课之所以这么精彩,是因为她之前深层次的文本细读,她备课时找来了原译文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她查找了很多很多的资料,她甚至还研究了西方的文化,安徒生写作的背景等等,也只有老师挖掘了文章深层次的内容,才能给学生和听课者带来如此多的体验和感受。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在上课前,有没有像窦老师一样深入地研读文本呢?预习时要求学生读3遍,读5遍,自己有没有把课文好好读读呢?我们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忽视自己的备课,也许,我们的学生也就这样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忽视自己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脸红,反思自己的教学,深入研读文本做的还很不够,也难怪,课堂上不能出现如此的精彩,当然,我离特级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但,我会从现在开始努力,至少,我还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