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后感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三顾茅庐》已经学习完毕,重点带领学生学习的第三顾茅庐的情景,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总结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探讨。
1、催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
整节课上,我始终饱含着期待,满怀着赞许,用真诚鼓励与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和学习,试图促成学生同文本、教师的主动“对话”,试图将学习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愉悦兴奋的表情,求知若渴的态度,我相信他们一定和我一样,享受到了体验和再创造的快乐,蓄积起了投入新学习任务的热情。
同时,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也能使学生提高参与的热情。比如学生在找到并交流“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这一句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学生想象的语言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一字一句,惟妙惟肖,可见,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也能产生强烈的感受了,已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已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被形象的言语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2.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是作者为表达主旨而经过反复斟酌推敲选定的。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文章上下文来品一品,读一读,当然还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知识辅助理解,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较为准确地理解词语,领会中心。而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方法的教授,相信学生也会迁移至其余文章的学习当中,成为自己的东西。
而对文章整体的研读把握,我则侧重于那些集中表现文章中心内容的段落。《三顾茅庐》的最精华所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当属第三顾茅庐的情景,所以此段作者花了心思,花了笔墨来重点描写。孩子们便不仅能明白文章要有详略的意图,更知道应在哪个部分侧重学习,重点研读了。
3、在师生合作中适时引导
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习的,万变不离其中。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便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在学生的交流反馈中,我经常会适时地追问一句,以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
S们想了想,大声喊:“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
S:“将军。”“有身份的人。”
很多S马上领悟到:“刘备这样做是降低身份,和诸葛亮这一村民平起平坐,表示尊敬。”
而在教学“谒见”一词时,学生进能解释词语的意思,但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悬殊的身份地位,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颠倒长、晚辈的身份就是想让诸葛亮知道自己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老师抓住机会追问,提供背景材料,甚至是利用文本空白启发学生想象,都能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能促成学生思维的深入,理解的深入。
当然,本堂课中遗憾之处还有不少,最使我耿耿于怀的便是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刘备“赶紧下拜”的动作时,学生坐在座位上模仿动作,造成他们有表演的欲望,却没有表演的空间,“下拜”做不到位,感悟也不到位了。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而我却恰恰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历程,心理需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是“三顾茅庐”吗?
下一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