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不同 效果迥异——《林海》听课一得

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林海》(六年制第十一册),教学中有学生读“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时,将“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立即予以指正。临下课,教师再次让学生朗读,谁料仍有学生在此处出错。

  近日,又听一位教师执教该课,课堂上有学生也将“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位教师并未简单指正了事,而是抓住这一语言细节,作了一翻指点:
  师:他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很不一样,区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虽有区别,但差距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看看大兴安岭跟秦岭区别大不大。
  生:它们区别很大。秦岭“去横”,而大兴安岭是“那么温柔”。
  师: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
  生:大不一样。
  其后,课上学生多次读及此处,再无一人出错,且每每自然地作了重音处理。

  面对同一个问题,两位教师采取了迥异的教法,亦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审视后者的教学,我们发现,教师将“纠错”巧妙地化作了语言训练的契机,先引导辨析语义,再启发比较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同恰当的表达形式的联系。可以想见,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将给学生在学习语言方面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