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 投入情感 活用语文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内容摘要:《荔枝》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是2002年小修订后新增加的一篇课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感情强烈真挚。通过两次教学《荔枝》及反思,我明白了语文阅读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解读文本是首要条件,感情投入是前提,活用语文是目的。
关键词:反思 解读 情感 活用
《荔枝》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是2002年小修订后新增加的一篇课文,作者肖复兴。《荔枝》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围绕着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情节简单,但感情强烈真挚,反映了母亲深爱儿孙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002年第一次上这篇课文,只感到语言平实,没什么难理解的,根据课文中的阅读提示及教参中的提示,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简案:
(一)引入
大朗是“荔枝之乡”,这篇课文以荔枝为题,是否主要在写荔枝;如果不是,那它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母亲为儿孙做了哪几件事?选择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在读中感悟母亲的爱。
(三)找出反映儿子爱母亲的句子,读一读,说体会。
(四)感悟“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写几句作者没说完的话。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抄写喜欢的词句。
在这次教学中,我基本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规律,在学生“读课文”、“说体会”后引导学生质疑,试图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母亲的爱并没有打动学生。这是为什么呢?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上课时语言平淡,情感不投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根本没有活起来。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我对文本没有充分的解读。
2005年上校本教研课,我决定还是上《荔枝》。
我反反复复地听课文录音,反复地朗读课文,读着、读着,我的心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接着我又阅读了肖复兴的《我的母亲》《母亲去世十三年,不敢过中秋》等文章;查阅表达人间真情的名篇,终于体会到《荔枝》这篇文章清新、质朴、平实、动人,字里行间闪耀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光芒;课文中的文化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与作者的思想沟通,才能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文意蕴,从而学会爱,爱父母、爱家人、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我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地思考,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一)激情导入
以背诵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导入。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再读课文,在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师生共同筛选问题。
如:(1)母亲快70岁的人了,为什么会舍不得吃荔枝,吃荔枝时竟像孩子一样高兴?(2)文章以荔枝为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沙果?
(三)读中悟情
1.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让别人也感受到母子深情?
3.在书的旁边写感受,在小组中畅谈自己的感悟。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点拨。
5.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拓展延伸:(配上背景音乐)
1.反复诵读“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体会作者心中复杂的情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说完的话。
2.走进文学作品,感受人间可贵的真情。
4.师: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你能告诉大家你的父亲或母亲怎样爱你的吗?你想怎样表达你对家人的爱?
(五)作业设计
1、回家后给爸爸或妈妈送一份爱的礼物,并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收集有关爱的文章,把最感动的地方抄写下来,并写感受。
推荐阅读肖复兴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罗兰的《试写母亲节》、高尔基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
最巧的是:上完这课书后的周末,我们级正好开家长会,我灵机一动,剪了许多心形的粉红纸,让同学们写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贴在自己的课桌上。充分利用课室外的展示栏展示学生“爱的礼物”的文章及感恩卡。许多家长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请他们也写下自己想对子女说的话。星期一上午,同学们看到父母写的话,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本次教学,由于课前我充分地解读文本,充分地把握了文章的感情主线,确定了“人间真情”的主题;课堂从“情”字入手,创设情境,带着学生用心灵读书,引导学生诵读、体验;插入阅读材料让学生体悟文学作品中的真情;链接生活体会人间真情。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情感也受到了熏陶。我清楚地认识到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前提是教师要潜心会文,以睿智的眼睛去发现,以恬静心灵聆听语文的魅力之处,用自己的情感召唤学生的情感。换句话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结合点,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障。
反思这两次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标下开展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关键。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解读文本,要做到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
1.和作者对话
面对一篇课文,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和作者交谈,谈谈你的体会,谈谈字里行间带给你的联想,谈谈你由此产生的感悟和受到的启发。
如:《关尹子教射》,当你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解读文本时,你会想到学习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你会体会到列子尊重老师,学习刻苦用功;你会感受到关尹子教射十分认真,对列子要求十分严格;你会联想到如何教学生,如何严格要求自己等。
2.和编者对话
如:《匆匆》一文,作者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从而劝告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无疑会受到情感的感染,获得人文精神的陶冶,这样的文章,有利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匆匆》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这又是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
读懂了编者的意图,你就会明白自己到底要引导学生读懂什么,体会什么,感受什么。
3.和学生对话
学生与教师的生活经历不同,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认识角度上,站在文本的整体高度,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思考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运用的方法,分析要落实的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先和学生对话,这也就是教学预设。
如:学习《第一场雪》之前,我考虑到我班的同学多数没有亲眼见过雪景,对文中描写的雪景不熟悉,对于作者看到雪后丰富的联想、喜悦的心情比较难理解。因此,我除了引导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让同学们边读边想像句子所描写的画面,还播放了雪后的录像片断,插入相关资料,让学生既欣赏了雪后的美景,也明白了作者是怀着一种深厚的民族之情表达了对这场雪由衷的喜爱。
课堂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的预设,离不开教师胸有成竹的情景对话。教师在解读文本,与作者、编者、学生对话的过程,也是自我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成长的重要过程。只有我们解读好文本,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人文光芒。
二、投入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杨丽芳老师在《语文呼唤本色回归》一文中提出:把握课文的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这样做:
1. 范读激情
我们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先反复地朗读课文,先与文本“两情相动”,在课堂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领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
2.读中生情
要让学生在读中生情,与文本之情、作者之情、教师之情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想像情景,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荔枝》一文中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描写十分细致,作者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多方面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亲眼见到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在品读这个片断时,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像,学生比赛读,师生共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的同学从“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着”“爱怜地望着”“不住地”这些词语体会母亲的心情,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悟。读懂了语言文字,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情感才能像一股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紧扣“亲情”走个来回
下一篇:学好课文,情动是关键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