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与解读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听到溪水像失去儿子的母亲似的在号哭,于是我问道:“甘美的溪水呀,你为什么哭泣?”它答道:“因为人们鄙视我,用我去为他们洗涤污垢。不久,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我怎能不号哭?”
随后,我侧耳细听,又听到鸟儿仿佛号丧似的在唱一首悲歌,我就问道:“漂亮的鸟儿呀!你们在为谁号丧唱挽歌?”一只小鸟走近我,站在枝头上说:“人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们消灭掉。我们正在诀别,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谁会幸免于难。我们走到哪里,死神就跟到哪里,我们怎能不号丧唱挽歌呢?”
(诵读毕,满文军《懂你》(片段)的深情歌声响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来秋去的你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歌声中出示:
昨天,我们的母亲();今天,我们的母亲(
)。而伤害母亲的竟然是(),这才是最让母亲心痛的!
(歌声止,学生举手)
师:其实我们什么都不必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直面的问题。大家静静地想一想,然后写下来吧。
三、应答
(学生思考、写作,《热爱地球妈妈》的童声合唱轻轻响起。而后选取数位同学全班交流,具体略)
师: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这一句话——(在“地球”前板书‘只有一个’)地球的明天会如何,就在你我他,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警示人们,大声读——
生齐:(大声地)只有一个地球
师:把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心底,字字千钧地——
生齐:(低沉而有力地)只有一个地球
名师评说
聂在富(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特级教师):看了周老师的教学,我有几点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各位同行和专家。
教师的素养和思想境界是上好课的关键。周老师的这堂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充分体现了关注人类生存、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人文精神;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对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这节课教学层次分明。第一部分“关注”,重点是激发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倾听”,重点是激发情感,然后带着情感与地球对话,从而掌握教材内容;第三部分“应答”,是在学生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情境下,不失时机地由理解转入表达,实现读与写的结合。
这篇说明文的教学,兴趣浓浓的,情感浓浓的,文学味浓浓的。只有语文课才这样教,只有这样教才像语文课。
当然,朗读及其指导还可以更充分些,特别是在朗读中体会行文的严谨、用词的准确,似乎还应当加强。
窦桂梅(北京清华大学附小特级教师):“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将阅读看得如此重要,我们语文教师怎么看?
现在我们一谈到“阅读”就提“感悟”,实际上对“感悟”的真正理解又如何呢?
“感悟”是偏正短语,词义的重点在“悟”。“悟”,从左边看,是“思考的我”,即“理解”;从右边看是“我的思考”,即“发现”。周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具体的物化。其教学无外乎两个环节:“倾听”和“诉说”,这正是语文阅读“吸纳”和“倾吐”的过程,“理解”和“发现”的过程,体现遵循了语文阅读规律。
周老师对教材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把握,给地球这个宇宙中的“客观存在”赋予了情感化因素,师生共同塑就了一位“身穿白蓝色纱裙、长发飘飘但又不堪折磨”的可怜母亲形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置身教学情境,进行“聆听”和“吸纳”。在这一“理解”过程中,文本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学生,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学生,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学生——“我这冰清玉洁的身体就会变成污泥浊水,人将带着一种该死的器具,像用镰刀割草似的把我消灭掉。”……从而构建了一个平等丰富的信息场。在这一教学情境中,人人都成了“思考的我”。
待“倾听吸纳”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产生质变。学生课堂里生成的教学信息通过顺应、同化等心理活动,“倾吐表达”成为“我的思考”:
——“地球的明天会如何,就在你我他,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
——“千万别忘了,只有一个地球,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
——“地球,妈妈,我的母亲!”
…………
在“发现”中,孩子不仅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更学习到文本散发出的人类特质与道德力量。他们会自然懂得拿出真诚和行动去面对地球母亲。整个教学中,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情境,教师、学生、文本间进行着深刻的对话,师生的生命感悟在课堂这一时空里尽情表达,在语言文字的激扬中踏上了精神的升华之途!
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品味——“倾听”代替了“理解”,“诉说”代替了“分析”。
这就是“以文会友”——教材、教师、学生的对话!
这就是创新——“创新”本身就是“倾听”与“诉说”的过程!
阅读是调动孩子主观思维,诱导广阔想象的最重要手段。呼唤静读倾听,远离尘嚣,让浮躁的心灵变得平衡和充实,宁静而致远,唯其阅读能达到之。孩子们太需要充实和滋养了,唯其如此,羽翼才丰满,视野才开阔,目光才远大,胸怀才宽广。
让我们共同努力,带着孩子们光顾那个一望无际的阅读的世界,在茫茫书海中学会“倾听”与“倾诉”,去感受天的高远,地的广漠,阳光的灿烂,空气的清新。
让我们在阅读的世界里流连,在阅读的世界中陶醉,在阅读的世界中静听自己生长的拔节声。
王崧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学生需要的是怎样的语文?新课标呼唤的是怎样的语文?我们孜孜以求的是怎样的语文?听了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心中似乎有了一些底。
在我看来,周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处处闪烁着语文的人性光辉。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尽管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于是,在学生的眼里,地球是一位穿着白蓝两色纱裙、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的母亲。随着对话的深入,母亲变了,变得面容憔悴了,变得愁眉不展了,变得伤痕累累了。随着沟通的拓展,后悔的心情产生了,心痛的感觉找到了,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周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时时洋溢着语文的感性气息。这里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读,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大家眯起眼睛瞧瞧,地球母亲正向我们走来。看看,她长什么样?”“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样轻松愉悦吗?”“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一个地球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够了,老师的话语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像、无尽的心痛、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
周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还浓浓地抒写着语文的个性色彩。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在周老师的课上,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是那样的浓烈、那样的浓重。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地球母亲的怀抱时,他们的自由天性舒展了,他们尽情地诉说着自己对地球母亲的心声。那还仅仅是用语言在说吗?不!那是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没有做作,没有矫情,天真烂漫、自然天成。
我想,学生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语文吗?新课标呼唤的不正是这样的语文吗?我们孜孜以求的不也正是这样的语文吗?
学者视角
李庆明(课程专家,参与教育部“课改”重大问题决策研究):在现代教育和教学中,你想寻找某种富于诗意的慰藉并不容易。它深陷诗意荒芜之境,表现得太理性,太自尊,太矜持,太俏皮,太矫情(理性狡黠的种种面具),而这些无疑都是浅薄的表现。因为理性表面上深刻而实际上却是浅薄的。“理性一再成为胡闹。”(歌德语)当然,现代教育和教学似乎也关注情感,但它跟诗意的追求并无关系。因为它常常蜕变为一种赤裸裸的趋乐行为,缺乏真纯,谦卑,高贵,和发自心底的颤动,因而多半只能用来充任理性的饰物和婢女,而落入比理性更加肤浅的境地。因此,周益民老师提出语文教育是诗意之旅,我是很赞同的。他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就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了这样一次会留下恒久记忆的经历。
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大地哺育了人,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因之,人无论多么伟大、睿智,多么超凡入圣,都应该对大地感恩戴德。但事实并非如此。近代以来,人类在“主体性”的冲天号角和凯歌阵阵中,以前所未有的贪婪和凶残,疯狂地掠夺和蹂躏大地。如果我们没有一份对大地的敬畏之心,而继续这种肆意妄为,大地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因此,我们太需要虔诚地面对大地,走进大地,在告慰她的同时寻求宽宥。周的课所寻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努力。这是一次成功的与大地母亲发自内心的对话,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对话的不同在于,面对大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至于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则不重要了),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什么“主体”,而只是一个谦卑的聆听者,一个准备接受灵魂拷问的反省者。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周显然是要把课堂演变成一座小小的然而庄严神圣的心灵教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王崧舟教学实录——《只有一个地球》
下一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