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 引领探究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师:带着问题,拿着笔,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把你觉得有用的地方划下来。
(生认真地看补充资料,边看边划记号。教师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会儿,边组织学生交流。)
师:王安石这次出门是要干什么去啊?
生:到京城去做官,做宰相。
师:王安石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原来就是宰相,后来被罢了官,这次进京又是去做宰相。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声):变法。
师:什么叫变法?
生:改革。
师:变法,就是把原来的那些不好的制度换成新的制度,好的制度。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却被罢了官。这次皇帝又让他去做宰相,他两次推辞,做宰相都不愿去,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他担心自己再次被罢免。
生:他担心自己坐牢,甚至被杀头。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王安石写后两句诗的心情。
生:忧。
师:他忧什么?
生:他在担忧自己的命运:这次进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啊。
生:他担忧,这次去会不会坐牢、杀头?还能不能回到家乡啊?
生:他也在担忧国家的命运,变法好能不能进行,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呢?
师:他不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个时候你再读后面的两句诗,你怎么读?
(几个同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无限感慨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了后两句诗,读出了诗人的“忧虑”、“惆怅”、“茫然”。学生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明显比之间深入了。)
师:“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的。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读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点评:及时补充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诗心,而不是靠老师的“告诉”,这又是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四、延伸阅读,训练学生探究能力
师:下面我们看看王安石的另外两首诗。
(出示《元日》,全班一起读)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元旦
师:这里讲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元旦,而是新年的第一天。
师:王安石写了这一天的一些什么情景呢?
生: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
师:对。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推行变法的时候写的。大家思考:王安石为什么要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会想些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师:还有一首诗,大家读一读。
(出示:《梅花》,学生朗读。)
师:《梅花》这首诗这首诗写什么?
生(齐声):梅花。
师:王安石第二次做宰相后,又丢了官。这是他回到家乡以后写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又在想什么呢?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带着这些问题,请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给学生分了工,有三个小组讨论《元日》,另三个小组讨论《梅花》。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讨论《元日》。谁能读懂王安石的内心?
生: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心情好,他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是表达他愉快的心情。
生:王安石写《元日》时,是在改革成功时写的,他看到老百姓过着幸福的日子,所以很开心。
师:你想得很深刻。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有两个意思,它的表面意思是写人们把旧春联取下来换上了新的。他内心的意思是:他所推行的变法也正是这样,把旧的制度废除,换上新的制度。
师:旧的总是要去掉的,新的总是要来到的。看看这首诗中代表“旧”的有哪些?
生:旧的一年,旧桃符。
师:代表“新”的有哪些?
生:新桃、初升的太阳、新年、春风。
师:王安石是借这首诗表达他的心声:除旧革新,废除旧的制度,创造崭新的生活。
(点评:拓展读两首诗,仍然是分组学习,如果说学习《泊船瓜洲》是“举一”,这里是在“反三”,进一步强化如何读懂诗“心”的方法,指向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这首诗理解得很好。再看《梅花》,你能走进王安石的内心吗?
生:王安石再一次被罢官,他孤独地回到了家乡南京。他写的梅花也是孤独的。
生:梅花开放的时候正处于严寒的冬天。再一次被罢官孤独地回到了家乡的王安石,此时也是他的冬天。他的心里很寒冷。
生:梅花在严寒的冬天里还要开放;王安石在困难的境地也没有放弃他的理想。
生:梅花在墙角发出暗香,它是高洁的,是坚强的,也是傲慢的,王安石也是一样的高洁,一样的坚强,一样的有傲骨。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跟以往学古诗相比,你们觉得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读进诗人的内心。
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下课!
总评:
读完实录,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特级教师陈金才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里,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决不再是老师独霸的舞台而是学生的学习的天堂,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完全退居到幕后,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这节课里,我们看不到老师的步步紧逼,听不到老师的如珠妙语,有的全是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展示活动,有的全是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和发现。在这节课里,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读懂了诗,读懂了王安石,还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读懂诗的方法,不仅获得了合作探究的乐趣,集体学习的快乐,还得到了交往的指导、学习的自信心!
陈老师用这节课告诉我们:
课堂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用来教学生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真的不知道课堂上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学生什么。这节课上,陈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坚决不要教。这节课里,老师只教了两个容,一是“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方的位置及关系,一是如何读懂诗心。这两个内容一个是诗在理解上的难点,一是学习诗的方法,其余的全交由学生自己去学会。课堂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是为了分享自学所得,巩固所学得的知识。从《泊船瓜洲》到《元日》、《梅花》,我们看到了学生掌握读懂诗心方法的过程,看到了学生在一节课里学习智慧是如何生长的。我一直认为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真正要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存在的价值。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弄清学生有什么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有探究的需要,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责任承担的需要。传统的语文课堂,只是几个少数的“优秀学生”在与老师周旋,多数学生的这些需要被忽视了,成了课堂的“看客”,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连“看客”都不当了,成了课堂里的“木头人”或是破坏者。看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这节课,就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要。先学先探,群学群探,深度探究,训练能力之探,一节课都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问题,读懂了诗心,在一节课里获得了新体验,得到了新知识;通过小组学习、展示这种形式,让学生全员行动,使其产生角色感,进而赋予每个人以责任感,满足了学生承担责任的需要。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看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什么,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当下中国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什么。有专家总结陈金才的语文课是第三代语文课堂,第一代语文课堂是师讲生听的课堂,这种课堂,学生只需要听就行了;第二代语文课堂是师生一问一答的课堂,总体还是以老师为主;第三代语文课堂就是陈金才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行动了起来,都在探究,都在发现,都在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同时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学生生命活力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老师只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导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理解《泊船瓜洲》的前前后后
下一篇:《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