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为人民服务》中的逻辑美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尤其是人的思想上。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借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之机,详细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篇演讲稿,观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易懂,自然,朴实。文章虽不长,但无论从文本的政治意图,还是从文本的文学价值来说,这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议论文经典,足以与历史上那些议论文中的名篇佳作相提并论。在此,笔者单从文学角度来简要说说文本中存在的逻辑之美。
  严密的论述,缜密的思维,紧凑的逻辑,应该是衡量一篇议论文优劣的重要因素。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对文学的造诣在历代帝王中可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纵观全文,我们都能见到隐含文中的逻辑之美。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是《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出作为议论文中所隐含着的逻辑之美。
  由于此文是在追悼会上的讲演,这一段开头就提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样一个统领全段的观点。这一观点,既是全文论述的需要,也是这一段中的核心论点。然后,作者引用古代举世公认的文学大家司马迁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为论据,无可辩驳,无懈可击。接着结合当时的现实形势与国内存在的种种现象,顺水推舟地继续论述道:如果一个人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那就比泰山还重;如果是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的,那就比鸿毛还轻。如此一来,文本已经把作者的观点与意思基本阐述清楚。作为听讲者,基本可以根据作者提出的这一论述进行反思与对照,哪些人,死得比泰山还重;哪些人,死的比鸿毛还轻。最后,作者水到渠成地亮出结论:张思德同志,由于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
  全段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观点鲜明,几乎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这是文本中第三自然段的几句话。第一句写我们欢迎批评;第二句写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意思比第一句话有所递进与加深。然而,是别人任何的话都听呢还是有所选择地听?是毫无原则地全盘接受还是择优选择加以采纳?如果说第一、二句话还有不太严密与漏洞的话,那第三、四句话则是对前两句话的补充与修复。作者在这两句话中明确地论述道: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这里请注意,是“正确的批评”!也就是说,如果你提出来的批评意见不正确,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不是为人民着想的,那我们还是可以不听的。接着作者用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精兵简政”一例作为论据,再次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多么严密的论述!多么缜密的思维!真可以称得上是步步为营,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