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 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指导或帮助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  一 了解故事更改,学习“采访前”的课文内容。  1 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 介绍关于埃利诺·罗斯福的资料。
 3 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1 用汪国真的人生格言揭开本节课学习的序幕。
 2 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教师相机疏通、点拨、做适当的补充说明,以便使资料的交流更简洁、通俗。
 3 相机指导,以求学生能领悟到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1 出示课题。
 2 投影出示学习要求:读一读课文的1~8小节,然后尝试着描述一下采访前科宁斯的心情如何?他作了哪些准备?  二 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1 交流初次见面,罗斯福夫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1 相机总结:罗斯福夫人是一位充满了热情和智慧的女性。
 2 对于再现采访,老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先读课文相关内容,明确采访内容;然后讨论采访应注意什么?(记者的注意事项,怎样表现罗斯福夫人等等);
 3 采访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根据临场需要)
 4 体会罗斯福夫人的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显得充实生动,避免说大话、空话。   投影罗斯福夫人的那段话,突出两个“强迫”。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三 揭示主题。  1 体会科宁斯最大的收获。
 2 富有激情地朗读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人生格言。  1 引读课文第三部分。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   投影“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四 拓展性作业。
 讨论写采访报道的角度。   帮助学生复习梳理科宁斯写的采访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教


 1 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兼谈《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

                  常州市盛毓度小学 孙建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体现对学生这一生命群体人文的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正是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努力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教学过程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呈现鲜明的块状结构。“采访前”的内容通过“读——说”的方式来了解、体会、交流;“采访过程”采用现场模拟的活动方式来展开,使学生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习水平不断地有层次地提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采访后”通过老师引读、学生创作并朗诵自己创作的人生格言这一学习活动,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点。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2教学内容的变化。《走向生活》一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而且要以课文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再现科宁斯的采访过程”,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并实践小记者的角色,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讨论作为小记者采访时该注意些什么,从中耳濡目染了记者采访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又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的交流灵活地渗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勇敢地挑战自己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哲学思想。
  3教学评价的变化。《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正面引导,不断鼓励学习,激发学生思维。如对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我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强调”,建议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个性或生活经验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因为很多同学与罗斯福夫人的童年有相似的经历。有位女同学谈到,她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第一次执行采访任务时,由于紧张、胆怯忘了词儿,脑子里一片空白,但她没有因此而溜之大吉,而是慢慢地强迫自己稳定情绪,理清思路,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她体会到克服心理障碍,强迫自己勇敢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是可以获得成功和无穷的快乐的。我大加赞赏了她的勇气,并鼓励其他的同学也敞开心扉,大胆地交流。课堂中诸如此类精彩的发言举不胜举,从中不难发现老师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不再顾忌、揣测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从而能畅所欲言,在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不断感悟,提升自己的认识。
  再如,再现采访之前,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为采访的顺利进行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为单位采访实践后,我建议学生自由地谈谈观后感,善意地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参与评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自主性。
  4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走向生活》的课堂教学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提高了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如本课的结尾环节,我提出:刚才,我们都做了一回小记者,采访了举世闻名的罗斯福夫人。如果让你代科宁斯写这篇采访报道,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因而采取的写作切入点也不尽相同。如用采访实录的形式写;从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那段话的理解开始谈;从介绍罗斯福夫人的生平开始谈;从科宁斯的采访收获来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