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你们发现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是‘骗’字。”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他们身上闪现出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讨论:
  生:我觉得用“借箭”是可以的。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们平时借了他人东西后总会说些感谢的话,诸葛亮正是这样在“借箭”后对曹操表示感谢的。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不是感谢,而是嘲讽,意思说:“曹操,这下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多支前。”
  生:我觉得课题中用“借箭”,意思深远。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这十万多支箭不是不还的,在日后交战时他会如数归还给曹操。
  生:我认为“骗”字含贬义,若用“骗”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而用“借”字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发展了求异思维,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便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