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三雕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例】五年级《草船借箭》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生: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师:(一愣)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提得真好。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略作思考)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好吗?
  (学生默读、思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促狭”。(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评析】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原意是让学生通过对话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欣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朗读中,那单调的“某某说”使学生产生了疑惑。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设计了给课文提示语加进人物神态、动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一随机应变之举,除了达到原来目标外,起码还有三得:一是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或直或曲的表露,从而加深了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和才干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明白人物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该怎么处理语速、语音和语调;三是补充训练,使学生对如何运用好提示语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符合人物的地位、个性和办事目的以及所处环境,为学生作文中恰当用好提示语作了很好的指导。这真是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