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一)范例引路,多元品读第一段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师: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活了。我们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生: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示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有很多孩子想说,但是时间有限,这样吧,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各读各的,读出各自的理解。
  (学生自由读文)
  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
  (二)辐射全文,放手自学自悟自品。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就来品一品这篇《匆匆》。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哪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
  生: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因为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
  (生读)
  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渎作者的描写。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品得好!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让我们也感受一下!
  (生读句子)
  点评:《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何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
  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
  生:我听出了一种矛盾。
  师:你的知音真不少啊。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
  (生读)
  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列举的这些事情大家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吗?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得值!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
  生:闪过。
  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文)
  (三)延伸拓展,引发思考。
  师:一篇文章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儿?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师:在第二节课上课前还请大家准备以下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搜集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3.按照课文后的第3题要求写几句话。

  总评:
  本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还学于生,突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具体有三处明显表现。
  1.课堂的时间,请留给孩子。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该有一个“度”,很难想象,当孩子还没有充分地感知课文,就被老师牵着鼻子由一个环节奔向另一个环节,还何谈阅读教学?本节课,教师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从听读录音到感知朗读,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做得充分而到位。其中,听读录音用了足足5分钟,静心默读又是5分钟,让学生找准一个点再用心读,又花了1分钟——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个人的读书就用了如此多的时间,课堂看上去沉闷得有些“冷”,却是真正地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叶圣陶语),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
  2.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品读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其实只有三处,一是燕去燕回、杨柳枯荣、花谢花开的感慨;二是面对时间如水滴逝去的彷徨与不安;三是日子挪移而自己茫然旋转的无奈与忧虑。教师由第一处展开,让学生抓住一个“点”继续深入,所有的内容皆由学生引出,再让学生进一步研讨,不再由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习,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探究,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抓文体特点,显主体地位。《匆匆》作为一篇经典的优美散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方法,现场运用的“静心地读,安静地想”的批注式阅读方式,把握住了朱自清散文品读的关键;而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不同感受”,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曾几何时,当公开教学比赛成了教师竞技的舞台,教师在台上比拼研读文本是否独到,教学设计是否精巧,课件制作是否华丽,而将教学的主体——学生,给忽略了。任何脱离开学生的课堂,即使有着以上华丽的“衣裳”,也都是苍白的。本节课的教学不做作,不矫情,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教师充当引导者、交流者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学生的精彩,因此,课堂也就真正地精彩亮丽起来了。

                  赛课感言:平实之中见实效
                       何捷

  有人说这堂课上得很实,甚至有些平。的确如此,单看实录和设计,你似乎不能感受到一丁点儿教师的光彩,不能领略到些许设计的巧妙之处。但是我却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