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匆匆》的质疑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匆匆》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当时朱自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年纪轻轻,心中抱负无以施展,他当时的心境肯定是悲凉的。作者写《匆匆》恐怕有当时情感的自然流露: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对自己的前途不明感到彷徨!

  果真如此吗?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忽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作者难道不在说明自己前面的日子匆匆忙忙,但过的很实在!课文的第三段,作者用巧妙细腻的笔触,带出了一连串时光易逝的例子,他能这么惋惜时光的流逝,说明他能珍惜现在有限的时光;他说自己的徘徊和匆匆放在一起,说明在思索中有奋进,有新的收获!他在文中写到: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是愿白走这一遭吗?没有!在以后的日子,他留学日本,执教清华、西南联大,最后因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贫病交加,于48年在北平逝世。

  综观以上朱自清先生的足迹,鄙人认为把朱自清的《匆匆》,这么一篇可以流传千古的美文的内涵定义为:旧时代的年轻人有所觉醒,但因前途不明而彷徨。这样的定位是有所偏颇的。我们现在有的学者太重视历史的通性,不去太多的研究,考证作者当时的心境,这种做法是不太严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