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观感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生:有了钱、名声、不等于有了幸福……
  ……
  师:深深的体会到,活着的你我他,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体悟,对困难的勇气、心灵变得高尚,我们要趋向生命的高度……”
  明明是一篇用来讽喻普遍的社会问题的作品,一经解读却全部变成了一篇观世甜糕,又变一篇一篇“成人化的童化语言标语”,的这真是有点放之四海而收不回来了。不知孔子再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五、概其要,不免细碎  先前的语文教学受了苏联“红领巾教学法”影响,几十年并未翻身。其实“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不过是循环演进,螺旋上升。哪知道一在中国语文教学中推行却全部变成了“鸡零狗碎”。为了给自己找一个下台阶的借口,有的人便打着“文本细读”的牌子,行“零碎解读”的本真。通观窦教师的这堂课,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不知是窦老师不屑于整体概观呢,还是她就只能占据本文的这一点点可怜的信息。
  从窦老师一开始的上课诱导来看,其思路倒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请问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原词十分华丽),小女孩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答得纷纷:“美丽”“可怜”“自立”“贫困”“坚强”“没有人痛”,学生只顾回答。应该说,既然学生答了,说明教师要有所作为,或者正引,或者反引,不外强化,深入领悟。然而,窦老师却就止打住。并没有引导学生整体地从文本中逐一解之。而是从头开始“细读课文”,她的要求是“走进课文”“细细读”“认真读”“反复读”“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读”“反复推敲”“反复读,细细读”“让我们一起好好读读”,直从第一自然段读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然后读到课文的结尾,再回头来补课文的中间部分。问了无数个字词问题,提了无数个理解问题。直读到一个小时五分钟下课,休息五分钟赶紧上课,又读了一个小时为准。从八时半直上到十点了然。以时间算,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个上了两小时又多,折算成四十五分钟,则接近连续的三个课时还不止了。
  纵然,对于文本,我们也是不反对“读”的,这是文本进入大脑的必然通道。然而,这样的情形用于班级教学,则难免细碎之至极矣。再从教学技能的角度,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用好的提问来驾驭学生的思想,只是在重复一千次地要求学生“细细读”“认真读”“反复读”“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读”“反复推敲”“反复读,细细读”“再一次梳理阅读,读到什么?”而不是引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无疑跟榨油渣差不多了。换句话说,难免窦教师驾驭文本的能力并不足显其能。其二,窦教师恐怕只是比较善于在教学之时用外在的强力推动学生的结论,而不是教给或者启迪给学生以自我“愤悱”的思索行为。
  读到最后,恐怕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得出一个结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凄惨命运?究竟我们读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她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总体的印象?或者说,我们了解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模样?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作品的真正思想?究竟安徒生想从作品里告诉我们什么?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篇文学作品??等等。
  如果一个号称高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零七碎八”的东西,不是将学生教好,恐怕唯一的结果是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也难怪,我们不觉得一堂课不枯燥了,原来课堂教学之中有的是各种各样的花哨玩意。比如一会是让学生想象“烤鹅”飞腾的样子,一会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贺卡,一会是将手贴在心上“仰望奶奶”“呼唤奶奶”,一会又是变相花样读小女孩的死。花里胡哨,绣腿花肢。十分深沉的作品全部被戏谑化了。
  我们的理想教学是,一篇课文设计几个好一点的问题,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统一结论,恐怕就OK了。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由满堂学,变成满堂耍,恐怕也不是语文教学的真义。
  又,课文课标提出要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我们以为,这样的要求,对于那些习惯了“零敲碎打”的教学而言,真不免是一计响亮的警钟。
  六、度其学,不免浅豁  桂教师引导学生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你说教得好不好,看起来是好。学生有活动,学生有响应。师生闹得欢。如果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教学的,那么,请个把马戏团的训兽师,一切就OK。
  当学生干坐在那里,或者不知所为的时候,我们教师不是启发他们的思维,“你想到什么”,只是一个劲地要求他翻过来,覆过去的读,单是那教学技能上的浅豁就足资怀疑了。因为恐怕我们从这两堂课中看不到精要简当的值得回味的“提问”。
  这里有两层意思恐怕我们经常性地忽略了。其一是,我们自己在读的时候,或者我们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请问,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否系统化了或者接近于系统?或者至少有一定的序列?如果我们做不到,那么,显然,我们对于学生思考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不到位的,我们的责任担当得不好。
  其次,我们不得不问一下自己,当我们自己在读文本或者帮助同学阅读本文之时,我们是否引导学生思考得深入。如果我们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之时,我们得到的结论只是说你看那个西方社会是多么的冷酷无情,爸爸连自己的女儿都要死劲地打,没有人同情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一个人对一个可怜的小女孩产生恻隐之心,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会同情他人,要有一种悲悯之气。显然,我们无疑没有担当起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责任。我们只是在拿教材来教材,而不是将教材作为我们训练学生的一个素材。
  想来对于一般教师来讲,他这样子处理,应该也不算错,但是假如大部分的名优教师都只能取法乎下而得乎于无,恐怕不是我们的理性要求所能容忍的。我们今天的学生之所以没有自己的辩证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没有自己的上位思想,不会看到社会的光明,这样的语文教学,聊胜于无。
  实际上,整个西欧社会,三五百年之内,他们的人民是最安居乐业的。社会是相对最为平和吉详的。就整个社会而言,凄惨的生活,残酷的现实,水深火热的日子,不是没有,毕竟只是少数,而大部分的生活都充满了阳光和温馨。如果教师在关键之时不给学生点拨,这不过作家的“春秋笔法”,文学创作,而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意无意地认为西方社会就是这样子冷漠,恐怕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一定是出了问题了。
  至少其中有一点也不能完全逃避,那就是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具有“后奴隶”时代的思想。因为他们只学会了“接收”,而不是“消融”。只学生了“记忆”而不是“思考”。只学会了“结果”而不是思考过程的“辩证”。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于桂教师的期待一定不是无中生有的事情。
  其实有时候就是一句话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