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反思之一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主要讲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用使人感动。但文章篇幅较长,在表达上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来刻画人物的美好心灵的,这对学生独立理解课文,深层解读文本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教材特点,我采用特级教师靳家彦的“小学语文‘导读’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回顾本堂课,窃以为还是有些可取之处:
一、教学模式设计合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因《穷人》篇幅太长,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有可能处于一种没有明确目标的放任自流状态,那样将使课堂费时而低效,于是万利用“导读”阅读教学模式两大主要特点是:1、教师的“导”,明确学习方向;2、教师的“导”,调动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要的是靳老师的“导读法”教学模式,与我县前几年的“小学语文‘导与学’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本人操作起来应是得心应手。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看,我几次的“导”还是达到预设效果。
二、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注生命,激活课堂,以生为本,促进发展,已成为课改以来老师们的共识。本节课我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整堂课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关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多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调节课堂,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语文。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我这节课存在的最大不足是很容易让人觉得二课时的内容一课时就上完,那就存在太多缺憾:如朗读训练时间不足;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不够真切、准确;对人物内心情感体验有所欠缺,特别是对桑娜善良本质的感悟不够;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也许还有困惑,这些我想在第二课时的朗读训练和学生质疑问难中可以得到完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探析“穷人”的美好心灵——《穷人》教学谈
下一篇:《穷人》教学反思之二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