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宝鼎》教学例谈

老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今年六月份,常州市对我们学校进行教育督导评估,要随堂听课,来自常州市、武进区、我们学校的三十多位老师听了我执教的《世纪宝鼎》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活’的课堂。能以学定教,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思想”。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些做法有助于激活课堂教学:

  一、课堂导入: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班上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平时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比较怕生、胆怯。见到教室后面突然坐了好多领导、教师,一下子紧张起来了。有的同学不断地冲我小声嚷着:“你说只有几个人来呢,可现在怎么这么多人?”看着他们急躁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说:“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脑筋急转弯,怎么样?”同学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于是我说道:“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两个听课老师,可他们却把教室坐得满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一听就明白了,抢着举手说:“虽然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但他们的性别只有两种:男和女。”又有的补充说:“还有,这么多听课老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来的客人老师,一类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抓住这个时机鼓励他们:“看,同学们的脑子转得多快啊!上课的时候,我们也只要这样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师生对话从这里开始。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共同参与的对话。在这样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我们开始了新的学习。

  二、组织读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世纪宝鼎》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应以学生的读、说实践活动为主,而且本文读的时候要体现文体特征:语速要适中、平稳,但又要读出层次。这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的朗读训练:
  一是指名学生结合课文第二小节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达到语速适中,语调平稳。这里还特意准备选择背景音乐的环节:指名两位学生读课文后,我问道:“还有谁也愿意用第二小节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这次介绍的时候,老师还要给你的介绍配上背景音乐。而且,背景音乐可由你自己选择。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种类型的音乐,一种是欢快、活泼、富有童趣的,一种是平缓抒情,富有古典韵味的,还有一种是忧郁沉重的,你选择哪一种作为背景音乐?为什么?”这样让学生自己悟出文章的特征,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渗透对音乐的一种体验。
  第二个梯度是理顺序。在学生读好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同学样介绍得非常好,可你们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我记不住,怎么办?能帮我想个办法迅速记住这些内容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帮我记住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其实在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讨,结合各自独特的理解和原有的经验感悟作者表达、状物时的顺序和技巧,记住关键的字句,从而能够迅速成诵,为后面“说”的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三、讨论交流: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
  新课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课堂教学是丰富的、多变的、复杂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本来在备课时我设计的实践活动是:如果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你准备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一半同学扮演联合国官员,一半同学扮演中国外交使臣。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使学生能从具体的语境出发,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得体地介绍“世纪宝鼎”。

  然而那是在没有人来听课的情况下备的课,而现在课堂上却来了这么多可以直接交流的对象,有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与人对话,与人交流,这种真实的情境是任何虚拟的场景也替代不了的。所以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我改变了原来教案设定的环节,组织学生这样交流:“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有幸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他们也非常想了解世纪宝鼎的有关情况,你能向他们介绍吗?我们还要比一比谁的介绍更精彩!”(老师提供挂图、音乐等资料,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个环节的临时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交流的热情,他们把课前收集的关于世纪宝鼎的资料拿出来,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准备着。看到他们准备得差不多了,我又适时鼓励到:“想好了再说,言之有序,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不要让客人久等,这更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很多同学立刻举起了手。坐得离客人吴老师最近的蔡佳琦同学热情地说:“吴老师,我想给您介绍一下世纪宝鼎。我们一起到前面去好吗?”吴老师笑容满面地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把我们这些听课老师当作一群游客,向我们一起介绍世纪宝鼎行吗?相信你这个小导游会当得很好!”得到了吴老师的鼓励,蔡佳琦同学非常自豪地走到讲台前,指着放大的挂图自信地介绍了起来:“各位游客,欢迎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可以看到世纪宝鼎的底坐上饰了56条龙,看,这一面是8条,四个侧面共32条,向上的一面每边6条龙,共24条。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个鼎的底坐中间有个圆圆的孔,它是干什么用的呢?你们猜猜看。……我查了很多资料,至今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不过我想那应该是古时候用来烧火的一个洞,因为鼎在古代是一种炊具……”从古到今,由课文内容到课外知识,他的精彩介绍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在他的带头下,全班同学兴致高昂,争着向尊敬的“游客”们介绍他们眼中的世纪宝鼎。充满智慧的火花在碰撞,激情洋溢的语言在交融,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实践作业:来源于实际,创新于生活。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拿来了很多收集到的关于鼎的资料和图片,如商周时候的古鼎,还有方形的、圆形的、四足双耳的、四足三耳的等等,但关于世纪宝鼎的图片却不多。我也上网进行了查找,但关于鼎内铭文、“云纹填底”的图片却难以找到。所以在这堂课上当学生们很出色地介绍完世纪宝鼎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听了刚才一部分同学的精彩介绍,你过瘾了吗?”学生都很满足地说过瘾了。这时我又说:“可我还不过瘾。”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非常疑惑地看着我。“老师觉得不过瘾的、还存在遗憾的是没有能亲眼目睹一下世纪宝鼎的鼎内铭文,包括‘云纹填底’的真实面目。你们觉得有点遗憾吗?”看到同学们认同的神情,我又问到:“怎么办呢?”“继续查找相关资料,直到有满意的结果为止!”“对!让我们一起努力!”我由衷地鼓励。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习活动不会随着课堂结束的铃声而结束,我们会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追求。

  2、联系实际,有效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我们湟里镇的金鼎集团非常著名,是湟里的支柱企业,大约85%的学生家长都在金鼎集团工作。课堂结束时,我问:“你们留意过金鼎集团大门上方的标志性图案吗?是个什么?”学生说是个艺术化了的“鼎”字。“为什么原来叫做‘农机厂’,后来重组集团时要改名叫金鼎呢?猜猜其中的寓意。”学生有的猜“鼎志昌盛”,有的猜“因为鼎象征着团结、统一、和平,改名‘金鼎’是希望金鼎员工能够团结一心,共创大业”。“同学们猜得很有道理,但当时金鼎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呢?当你向他们介绍了世纪宝鼎的意义之后,他们又会如何看待他们的‘金鼎’呢?请同学们课后去进行调查,利用一周时间写出调查报告。”这是我布置给他们的作业,这项作业对于学生来说不难完成,因为他们身边有很多“金鼎人”,学习资源是现成的;然而这项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种挑战,需要他们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去采访、调查,学习活动变得不再是“习得”,而是去“获得”,这样就能真正意义上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张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