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19-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相关链接:《风筝》说课设计
 
   [2007-07-22]
  
上一篇:《风筝》教学设计     下一篇:《风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