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片断赏析
指导思想
1.现在大家公认,语文课是除了政治课之外最令人厌烦的课。面对这种情况我主张,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愉快,而不能让他痛苦、烦恼。愉快了,就会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语文老师,自然也会“信其道”,甚者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学语文。所以我上这一课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尽量然让学生愉快,甚至让他们感觉是在玩。
2.现在的语文课,大多重“文”,轻“语”;重做题,轻朗读。课堂上往往不闻琅琅读书声,唯闻笔下刷刷刷。所以我上这一课,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课堂,以指导朗读为主线,在朗读指导中阅读和理解课文。
3.现在的中学生,强调人格独立,在家庭内往往强调让父母尊重自己,而自己不注意尊重父母。在处理友情与亲情时往往重友情,轻亲情,甚至把友情放在亲情之上。还有些很叛逆,对家长的管束很反感。所以我上这一课,要进行爱父母的教育,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家长、与朋友的关系。但这种教育又不能是说教式,不能有逆反心理,而应当具有隐含性、渗透性的特点,让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这一课在思想上有争议。作者的主观意图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但我认为,不是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孩子的感情,恰恰是孩子重朋友之小义,轻父母人伦之大义,伤害了父母的感情。这样有争议的课文宜于组织辩论和讨论。所以我上这一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辩论,让同学们在辩论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语言能力。还组织讨论,讨论应当怎样处理这件事,让他们做到“人情练达”,而“人情练达即文章”。
5.新课标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上这一课,也要使语文课适度向课外扩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所以我把《读者》2004年第8期的《一碗馄饨》拿来做“参读”,也指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学习语文。
6.还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技术。也以此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技术,给他们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
下面几个片段,就是2004年10月我校“大语文实验开放周”期间我上课的实录。
(一)朗读
师: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追星,有许多名星被追,有许多同学做明星梦。对不对?
生:对。
师:星分两种。一种是青春派,主要凭一张漂亮的脸蛋;另一种实力派,艺术功底深厚……但不管那类明星有一种必备的基本功──猜猜是什么功?
生:(津津有味)唱歌……表演……朗读。
师:对,朗读。我这里有著名演员濮存昕朗读李白《将进酒》的录音,你们想不想听听?
生:想!
师:(放录音,濮存昕充满激情的声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赞叹、鼓掌)
师:其实多种明星都需要朗读的基本功,例如播音员、主持人,甚至政治家──如果小布什竞选时讲演磕磕绊绊、吞吞吐吐,选民是不会将自己的票投给他的──做明星梦的同学要从朗读做起啊。
演员,包括明星演员,还离不开导演的导。例如我国最大牌的演员──巩俐,如果没有张艺谋的栽培,她能成为明星行吗?
(故意自吹)许多人都夸张老师是天才的导演,(笑声)──虽然不会演,但很会导。我当语文老师委屈了,如果当导演,虽不敌老谋子,但肯定比那些胡编乱造的三流导演强得多!(笑声)不信?──下面试试:我做导演,你们做演员,看看张老师“导”得怎样,也看看你们“演”得怎样。
生:好!(十分兴奋)
师:先看这句该怎样读──“那只羚羊哪儿去啦?”你们先读读。
生:(读)
师:不行啊。要读出责问语气──为不见了羚羊木雕而惊慌着急呀。妈妈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因为那不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那是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
师:你们知道当年支援亚非拉的事吗?
生:不知道。
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非常重视支援亚非拉国家:自己还吃不饱饭,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它们,帮他们建工厂、学校、医院、体育馆……甚至还无偿地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修了一条1900多公里的铁路。
生:要钱吗?
师:无偿啊!
生:傻不傻呀!
师:你还别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席位,主要是靠这些国家投票。那时许多人员被派到了非洲,一干就是几年,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永远留在了非洲。咱们邢台也有不少人去修铁路、当医疗队员,其中就有我的同学……课文中的“爸爸”大概也是去非洲支援的。他在非洲洒下了青春和热血,当然羚羊木雕在爸爸妈妈眼里是无比珍贵了。
生:也许他爸爸是去非洲做买卖赚钱。
师:看看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那时候兴不兴做买卖赚钱。
生:1984年。
师:何以知道?
生:119页注解1:选自《东方少年》1984年第10期。
师:那是发表日期,写的日期得靠前,事情的发生更得靠前。那时候根本不兴赚钱,提倡无私奉献。──所以读这一句必须带责问语气。请大家再读一读。
生:(读)
师:还不行,责备语气不够。
生:(再读)
师:这次差不多。
……
课文:“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导:注意:这一句是“我哭着喊了出来”。“我”不像爸爸妈妈那样珍视这个木雕,更缺乏他们对木雕的感情,因为毕竟没有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还要注意:“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重友情,轻亲情,认为“友情无价”,甚至把友情放在亲情之上;还有些很叛逆,对家长的管束很反感。所以妈妈让“我”把木雕要回来时,“我”会比较激烈的反抗,同时会认为妈妈“重财轻义”。其实过了这个年龄段之后他们会很后悔。
课文:(爸爸的话)“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导:爸爸说这话时,是“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从根本上说,爸爸对木雕、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妈妈是一样的,只是他比妈妈态度沉稳、严肃,因而更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即有一种威严。(老师示范朗读并表演:拿起一只粉笔当香烟,假装来吸,学生被逗得大笑,练读非常认真投入)。
师:你觉得这幅插图画得好吗?(投影人教社教学挂图,见右图)
生:“我”和妈妈画得好;爸爸没画好……没画出爸爸的平静、沉稳,更也没有威严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师:所以,语言,有图画无法表现或不易表现的魅力。
……
说明:这样指导之后,是分角色朗读。读得非常成功。老师给以表扬、鼓励,例如某某同学真可能成为演艺明星、著名主持人,等等。
(二)辩论
师:(第一节降下课时)下节课我们组织一场辩论,论题是: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学生欢呼)辩论的成败胜负,决定于你辩论的准备。下面你需要做三件事:1.先决定自己的“立场”──你赞同哪一种论点?(举手表态,大约各占一半)2.准备充分的论据。3.预测他方可能提出的观点,考虑如何应对。──这三项哪一项是主要的?
生:准备充分的论据。
师:那就请大家准备论据,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他们毕竟比你咱们更有知识更懂道理。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了。记住(投影):人的才能有多种,但排在第一位的是口才。下课。
下面是第二节课的辩论实录:
生1:我认为羚羊木雕不应该要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父母说过木雕已经送给我了,我就有权作主。二是万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诚帮助过我。三是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来,伤了我的心,也伤了朋友的心。四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五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她说了七点,比较全面,而且条理性很强。谁能像她一样继续说?不必举手,直接站起来说。
生2:(主动站出来)我赞成羚羊木雕要回:一,这木雕是父母亲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太珍贵了。二是父母送给了你,并没有让你送给别人。三是如果不要回来,不是伤害父母的感情吗?
生3:我认为不应要回,因为万芳为“我”作出很大的牺牲,是“我”的好朋友,送木雕,更送的是友情,友情是无价的,父母是重财轻义,可以说是对孩子的“精神虐杀”
生4:“不能这么说,爸爸送给孩子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木雕,更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给你的珍贵礼物送给别人,难道不是对父母的精神虐杀吗?”
生5:可是父母毕竟送给我啦,我就有权处置。
生6:根据法律,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的行为是无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张。
生7: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既说给,又说没有允许我拿去送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生8:那你也应该经过父母的同意。
生9:我觉得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友情,把自己感受强加给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
生10:那你尊重了父母的感情吗?他们可是生了你,养了你啊!
……(课堂辩论很激烈)
师:大家想不想听老师的观点?
生:想。
师:究竟哪一方更有道理?下面这篇文章可做裁判──《一碗馄饨》,它选自《读者》今年第8期。(投影,指名读)
生:(读)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