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19-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意图及切入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整体实施

  一、导入
    请学生们看屏幕,他是谁?(臧克家)
   1、作者简介
     2004年2月5日,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初读课文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
   1、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
   2、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文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解决基础字词(略)。
    2、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三、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教师巡视。
    学生质疑。
    师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知道(要注意朗读和艺术手法的指导)。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危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⑴、指导朗读
     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各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⑵、造句:
     按以下形式说说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的理解。前一个空填写对人物的评价(用以个词语),后一个空要举例证明。
     闻一多先生,他,你看。
     师生交流。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炼含蓄
     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敬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五、拓展延伸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六、小结
    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七、布置作业
   1、掌握字词。
   2、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附录: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挽闻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教学反思略
 
   [200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