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的教学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0-04-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有意识引领学生提炼“说什么”“怎样说”,突出活动评价中的语言因素。在小组设计展示后,教师引领学生总结“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劝说?”得出一些可行的办法:体悟母爱,容人省己,设想后果,亲身感受;情理相融,换位思考,故事类比,沟通交流。在点评中,教师注意及时捕捉同学发言的语气、语调、体态、句式、修辞、用语上的光彩,突出语文知识的“运用”特点。

 

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工具,它实实在在为我们完成了一次交际(劝说)任务;但它同时又是学生的精神活动、心灵活动,仿佛孙萌的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劝说别人的同时又宛如在教育自己,“短短的几时分钟,长大成熟了许多”。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深情地向自己的妈妈说几句话或几行小诗,更加证明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语言不但在人之外,更在人之内,甚至就是人本身。这些建立在反复劝说基础上洋溢着生命体验的回答,不正是“语文”结出的硕果吗?

 

活动中的两次穿插为学生提供了视野的开拓、知识的保障。第一次穿插——现场采访,由活动虚拟情境转入到现场现实情境,由仅从自身角度看问题拓展到从家长角度看问题,巧妙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第二次穿插——心理教师的分析,把学生的视野再度拓展到从科学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从根本上弄清妈妈为什么都爱唠叨。这个问题弄清楚了,了解了其中很多人所共有的东西,人就会变得心平气和。曾经有老师对这个环节的存在产生过质疑,可是我还是坚持认为:不但需要,而且很需要。你想想,自己都没搞清楚的问题拿来劝说人家,除了装腔作势就是疲软无力。知识内存的增容,视野网络的互联,势必带来思维方式的刷新和鲜活语言的下载。

 

但愿以上五点,能证明这是一节没有争议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上,我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鲜明的层次:由两人小组自主设计表演,到师生讨论集思广益后四人小组设计表演,由劝说别人的表演到动情的对自己母亲说话,由粗糙浅显到细腻深刻,由侧重于“理”的构思到侧重于“情”的渲染,由干巴片面到生动全面,由旁观之态到感同身受、渐入佳境——整个课堂呈现出了层层剥笋、循序渐进的推进态势。

 

明显的发展:这短短的45分钟,对学生来讲,应该是难忘的生命体验历程——体验认识的深入,体验思维的提升,体验情感的升华。说得更有中心有条理了,说得更有说服力了,说得更动情了……虽然不能个个精彩,但是只要有这个“更”字,就获得了发展,体验了成功——而这些,正是教育的魅力。

 

全员的参与:有的综合性学习搞成了个别生特长表演会,更有甚者,是多日“彩排”后的表演,而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活动的组织过程,唯一的参与就是充当观众、听众。小组合作分工不明,个别学生无所事事;“特长展演”,只负责发出掌声、笑声——课堂虽小,正在生成“言语的霸权”和“思想的奴隶”。我认为,综合性学习要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都有事情可做,按照自己的分工,尽职尽责地工作着,经历着,体验着,快乐着。这节课中,由两人组到四人组的合作,都是全员参与的献计献策的讨论;展示的设计也是整合代表了自己小组的成果;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和学生平等对话。

 

真诚的唤醒: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教育主体本身早已具备的良知、智慧、渴望,让它在变化的形式中焕发活力,产生碰撞,激起火花,创生智慧。这节课在这样两点上着意下功夫: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激活学生尘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人皆有之,不过它们就像那沉睡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才能萌发。教师只有为学生体验和情感的宣泄搭设好了最佳的平台,他们纯洁动人的情感才会像黄河之水汩汩而出。

 

在活动中,教师充当了以下五种角色:

 

活动情境的创设者。

 

活动过程的组织者。

 

活动深入的引领者。

 

活动资源的开发者。

 

学生情感的唤醒者。

 

我认为,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这一定位是恰切的。

 

【再现】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妈妈的唠叨》:(山东省寿光市新教材培训公开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