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的是一些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初二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设计思路和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中的有关阅读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1、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1、但人的生命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2、简介作者:今天所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她为什么如此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从中你会得到哪些体验?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处的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整体感知
    朗读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自主探究: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并由此形成板书)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研读赏析
    选读
    师:请从以上三个事例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畅所欲言,可以是只谈课文的事例,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学生对作品的体验,能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性,体现出个体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没有离开事例本身,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是下一步的深入讨论的一个前奏。)
    生:喜欢第一个事例,喜欢的是飞蛾的顽强抗争精神;
    喜欢第二个事例,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如张海迪的经历;
    喜欢第三个事例,联想到自己,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
    过渡: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寻读
    师:以第二段为例,请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推荐小组中的代表发言,各种的发言意见基本上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生:“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写出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肃然起敬”是发自心底的敬佩;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仅仅”写出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出对生命的执着;
      “擎天撼地”体现生命顽强;
      “竟然”突出我的惊喜。
    (学生的回答使我打算用词语替换比较法进行提示的念头打消了)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
    师:朗读指导:注意把握朗读技巧(1)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2)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再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美好的享受]
    过渡: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研讨
    师: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生:齐读最后三段,加以归纳概括,并由此形成板书。
    [这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小现象联想到生命的哲理的归结,也是教学文本内容的整体完成]
  (四)体验反思
    师: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学生的回答,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的学生就直接谈课前摘录的有关生命的名句,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联系实际生活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阻碍。由此,教师做了引导,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引导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再联系到生活实际。
    示范: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又瞎又聋,但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时语言表达非常精美。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张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顽强与命运抗争,而《轻椅上的梦》成了激励青年上进的明灯。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伟大的作家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献于发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的一生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等
    [这个说话题目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仅突出文章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果没有第二步教师的提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如此活跃地“动”起来,而学生精彩的回答再次刺激着他们自己“说”的欲望,这是他们相互倾听、交谈而引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