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之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