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的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1、由一个寓言故事导入:

   (1)学生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4)我国古代的寓言

  2、简介韩非及《韩非子》(投影)

  3、学习《郑人买履》: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小组成员互读;圈出文中不明白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重点字字音;小组成员互译。教师巡视指导

     附:字音:履度

       词义:欲置坐反遂无

       辨析:先自度其足宁信度,无自信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投影)

   (2)小组间就以上内容互相提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郑人和卖鞋人的一段对话

   (5)展示自己的设计,其他人进行评议

   (6)小组讨论交流: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投影)

  4、总结

  5、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学构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以上三点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1)、(2)、(4)

   2、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上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1)、(2)、(4)、(5)、(6)

   3、情感价值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以上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3)、(6)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教学目标:

  1、熟读浅近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来背诵古文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念,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听录音,听清读音

   2、正音

     涉 坠 遽 契 惑

   3、散读,读准字音

   4、齐读

   5、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

   6、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7、复述故事大意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其:他

    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2、再读课文

  三、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和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齐读课文

   2、解释字词

  二、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