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经典案例】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2.积累语汇。
[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入学之初有句“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个誓言和上文中一再强调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的联系?
分析:有联系。誓言中强调“要让北大为我感到骄傲”,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正是因为“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
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
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
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
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
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
(二)激疑质疑。
1.结合上下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
(1)际遇:
(2)尘缘:
(3)穹隆:
(4)呜咽:
(5)迷离:
(6)涉足:
(7)徜徉:
(8)絮语:
(9)犀利:
(10)古朴:
(11)凝重:
(12)安恬:
(13)撷取:
(14)惆怅:
(15)沉淀:
(16)似曾相识:
(17)白驹过隙:
(18)茫然若失:
2.本文三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三)精读导引。
第1题,可以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理解。
第2题,要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理解。
第3题,参见“难点、重点分析”。
(四)疑难讨论。
第1题:
(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2.文章第一段,写过去向往北大,以及到北大两年来的感受;第二段写的是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第三段写自己的理想,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全文充满了对北大的向往、感激、热爱之情。行文以时间为序,先写来到北大前、初到北大时的感受;又写两年来北大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最后写要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誓言。按感情发展的脉络自然写来,联系紧密,同时在内容上也随之层层加深。
3.参阅“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十三岁的际遇》(5分);田晓菲(5分)。
2.1987年10月(5分);燕园(5分)。
3.“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七岁时,是从一张旧照片上看到的。(10分)
4.“现在看了,以后再来上学就不新鲜了。”(10分)
5.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0分)(意思对即可)
6.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10分)
7.时候向往北大,以及进北大两年来的感受。(10分)
8.北大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10分)
9.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渴望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的理想。(10分)
10.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10分)
[小资料]
晓菲并非“幸运儿”机会对人都均等
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头悬梁、锥刺股”般地一味苦读,可是却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八岁时即发表诗作并获奖;十岁时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十二岁获中国少年科学奖特别奖。十三岁又出版了一本诗集《快乐的小星》,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同年又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她的成功靠什么?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个“幸运儿”,是她得天独厚,所以红运亨通。但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不是什么‘幸运儿’,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个‘幸运儿’,也这样称呼我。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在美国很流行,我认为它有道理。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影响。哥哥、父母、还有老师……社会上帮助
过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说是‘幸运’,那么我承认在这方面确实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怀、鼓励。如果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的。我的成长与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帮助”,这些“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备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晓菲“机会”“条件”还要好一些,然而,为什么田晓菲却在这“平等”的“机会”面前获得了比别人更为突出的成绩呢?在晓菲的成长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呢?
读书、成才
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田晓菲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读书多。是书上的知识,武装了她的头脑,是书上的知识,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所读过的一本本的书,就像一艘艘船只,带领着她驶向了广阔的生活海洋。她读得多,“驶”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晓菲自学能力较强,九岁时已学完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译成了白话。据她爸爸谈,在她上初三年级时连跳了两次级,家长让她休了一年学,目的是让她多学些东西,打下扎实的基础。又鉴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础,家长便让她用了一年时间,自学英语,一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跟我学”,一年当中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在自学的同时还坚持课程外的阅读和翻译。在这一年中,她翻译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共十几万字。接着又翻译英国名作家吉人林的动物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这对她理解原文、丰富词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之一
下一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之三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