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目标:
   一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四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有何关系。
   三本文篇幅较长,可以用讲读研讨之法突出重点,再加进课堂练习,深化巩固,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板书并解释课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见预习提示)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明确:课文叙述顺序是:G、F、C、B、A、D、E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提示:
      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
  三、研习课文
    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节里可以找到:“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讨论归纳: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4.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四、课堂练习:习题七1、2(了解连词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习题三2、3,四、五、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什么?
    1.可免读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2.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3.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钓虾、放牛)。
     小说还写了一个什么生活内容呢?
     与孩子们一块去看社戏。
     本课着重阅读第二部分“看社戏”。
  二、研习课文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指名回答问题,然后归纳:
    在双喜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齐读第10节。
    请学生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拔……点……磕……架……
    小结:以上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的性格。
   3.去赵庄看戏,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景状物的?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样写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4.第12节和13节与这一节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果然是渔火”,从这几句话里可以看出:这两节与前一节是呼应连贯的,这样使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看戏这一内容上来。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5.来到赵庄使“我”兴奋的是什么?
    齐读第14节。到了赵庄,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远处月夜中的“最惹眼”的戏台,红红绿绿,犹如“仙境”,优美迷人,更加使“我”陶醉。
   6.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不好看。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7.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
    (1)读第23节。
      ①这一节写的是归航,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②这一节内容在写法上与第11节有什么不同?“航船”像条“大白鱼”,“老渔夫”“喝采”也是从侧面来表现船行得快。
    (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
    “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
   1.归纳主题: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